第141章

  只说见他平日工作努力,现在司狱所档案部缺少人手,便将他借调过来,上峰完全没提及黎源,反而询问他五年城门工作的经验感受。
  宋文彩真是受宠若惊,司狱所那是什么地方。
  大朝最是臭名……精英云集之地,没想到他居然被挑选上。
  宋文彩其实是有点本事的,奈何勤耕后宅的爹太不给力,给不了任何助力不说,时常还要宋文彩帮忙擦屁股。
  上峰还透露给他一个消息,只在海事局试用的聘用制将推广到各个行政部门,宋文彩之所以爬不上去,或者调任到好的部门,就因为被推荐制所累。
  大朝官场有两套用人制度,一条是科举,一条就是推荐制,推荐制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任人唯亲,利早大于弊。
  例如像司狱所的前身刑部这种核心机构,哪怕是个看门的,非体系类人员的子弟亲眷不能任用,他明明就读过四书五经,虽然不争气也比那些酒囊饭袋强,却因为家中无人在其中任职,便只能去看守大门,要知道看大门这工作也是来之不易的。
  海事局的聘用制早传得沸沸扬扬,很多像宋文彩这种仕途被堵死的人早早就去打探过,可惜聘用要求高,还要有出海经验,最好会一门外语,再经过几轮考试和面试,就能上任。
  据说竞争十分激烈,但还是吸引人。
  至少看着比推荐制透明得多。
  宋文彩只晚上做梦时,梦见司狱所也实行了聘用制,然后他干掉了陈寅当上了指挥使,万万没想到,居然先享受了推荐制。
  幸福来得太快,宋文彩自己要缓缓。
  上峰一嘴巴的时髦词,据说都是受过山神点化的能人才能明悟的词语,但不知为何,宋文彩觉得那些词不像任何史书记载的那些高深词般艰涩,反而很好懂,有些怪但莫名振奋人心。
  例如:加油加油加油!
  说的时候一定要双手握拳。
  宋文彩莫名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就不知是吃的菜油猪油还是女子们爱用的香油。
  若是香油,果然非常有力量。
  上峰还让他不要到处声张,聘用制实行在即,他这种推荐的若是被人拿出去乱说,只怕不好处理。
  但又让他放心,先工作三个月,只要不出差错就归为正式编制,之后只需要参加每个季度的末位淘汰制考核即可。
  宋文彩这才彻底松口气。
  看来每晚拜他爷爷是拜对了。
  不过末位淘汰制也不是那般容易就是,城门那块还没开始实行,但他爹所在的部门已经开始。
  宋文彩已经听说他爹好多日不去后院,在家读书温习。
  真是苍天长眼。
  像他爹那种身影不正的就应该被末尾淘汰掉。
  听完宋文彩的职场飞升记,黎源营业性鼓励,“加油!”
  宋文彩脚步一顿,这这这……他总算知道黎源哪里古怪了,他嘴里经常蹦出些没听过的词,原以为是他的家乡话,这不就是新上峰最引以为傲的受山神点化后明悟出来的东西吗?
  梨花村、子都山。
  我了个去!!!
  第85章 细作
  大朝的店招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旗帜类,无论店家大小都有一面特别花哨的旗帜,迎风招展时,看得人眼花缭乱。
  小摊贩一般不做店招,但大家也是铆足心思让过往的行人知道自己卖什么,有在货担上挂牌子的,也有悬挂小旗子的,最明了的就是将吃食的种类写好坠在货箱四周上,这类都用木牌或者竹牌制成,走动时,一排牌子撞得叮当作响,也是一道风景。
  黎源暂时没做店招,试营业,试了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
  宋文彩没有跟上来,大约脚程跟不上。
  黎源没有管他,脚步不停的走,这点路程在黎源眼里不算什么,梨花村到镇上的路远赶不上京城平整的青砖路面,那时候,即便是娇气的珍珠也能跟着连走一个时辰不说辛苦。
  宋文彩主要被自己的想象吓唬住。
  最近躲司狱所的人躲得精神紧张,宋文彩倒没有深思黎源户籍地的问题,其实不是没思考,一开始察觉不对他就不想深思,只想赶紧把黎源这个麻烦丢出去。
  黎源的身影已经看不见。
  宋文彩索性找了个茶馆坐下歇息,他打算琢磨琢磨,明相的山神夫君不就是子都山的吗?
  大家都觉得子虚乌有。
  但现在子都山那边跑出来一个人。
  宋文彩一拍巴掌,有了!
  黎源肯定最清楚那边有没有什么山神,什么夫君,他就是明相神论的最大拆穿者。
  难怪司狱所会出动刑卫那种高官。
  身为司狱所的一员,宋文彩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监视好黎源。
  就不知道黎源到底要跟谁接头。
  有没有威胁明相的企图。
  宋文彩觉得自己就是宇文虚中,是陈登,是项伯,无论是谁,他都将为大朝为明相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
  他应该视死如归,早日将黎源的真面目拆穿,不让步履维艰的明相和大朝再腹背受敌。
  想完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抱负。
  宋文彩一扭头朝着来时的方向跑去。
  .
  花三一看见黎源露出明媚的笑容,热情地把货担往旁边移去,“黎大哥,这里这里。”
  正是花三一直摆摊的地方,这种地方没有固定,都是先到先得,一般情况一个人在某个点连续摆一旬,旁人就不会无故占用,除非到点人还没来。
  花三这里是伸出去的一个小平台,摆两个担子有些挤,所以平日无人跟他挤一起。
  黎源放下货担开始准备工作。
  货箱打开时露出里面花花绿绿的陶罐,花三兴致勃勃站在旁边观看。
  两人接触有段时间,一开始花三对黎源只是单纯热情,他性格便如此,年纪不大,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但笑起来眼神明亮带着小虎牙,非常有亲和力,就像梨花村某个淳朴却也机灵的年轻人。
  但现在他对黎源多少有些崇拜。
  倒不是黎源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黎源给人的感觉很稳重值得信赖,照顾人更是信手拈来的习惯。
  少年人也想依靠大哥呀!
  “黎大哥,这就是什么番邦人都爱喝的喜茶?”
  花三看见黎源将黑糊糊的粉末装进棉纱袋,那粉末不是随意装的,黎源拿小酒杯量过,一共五小杯,然后又加了些香料。
  香料里花三只认识桂皮。
  黎源头也不抬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他们爱不爱喝,所以今天来试试。”
  花三立马鼓励,“黎大哥肯定没问题。”
  黎源开始煮制咖啡,他心态好,没想着第一天就要卖多少杯,只要有番邦人过来就行。
  小碳炉生好,陶罐里的水刚刚沸腾,黎源将加了桂皮肉蔻的咖啡袋丢进去,这副担子里最重的不是吃食,而是水。
  不远处就有大水井,专门为海市提供的。
  黎源去看过,大约用的人多,环境和水质不是很好,他顶多去那里清洗陶罐。
  煮咖啡期间,黎源打量四周。
  步行道对面有棵大榕树下,这棵树据说有千年之久,树干起码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
  沿途不少大树,枝叶繁茂。
  正是这些茂密的树冠替行人挡下炎炎烈日。
  黎源问过花三,京城的气候算不得好。
  昼夜温差大,四季倒是分明,但冬季会落雪,且冷起来比许多大山里还要寒冷。
  不过到冬日还有段时间,黎源不急。
  这里是凸起的一角,往两边望去视野开阔,一边是海市出入口,一边是码头通关处。
  可以说这条步行道是人流必经之地。
  之所以叫步行道,因为下方才是车马经过的道路,倒是没有人车分流,遇见上下班高峰期,下面的路面也挤满人。
  也是花三介绍黎源才知,这些人行道原先是堤坝,后来城市扩建又加了码头,才弃而不用,不过都是百年前的事情,已经看不出原先的模样。
  已经过晌午,生意冷清着,摊贩坐在给客人使用的小板凳上歇息,听见动静只抬头看了看又撑着头打瞌睡。
  很快香味吸引附近的摊贩过来看热闹。
  花三充当起解说,虽然他了解的并不多。
  卖茶的摊也有,多以凉茶为主。
  很快大家发现跟习以为常的茶并不一样。
  因为根本没看见茶叶。
  黎源的货架打整得很漂亮,最上面那层白棉纱揭开后,露出一个个漂亮的陶罐,浅口那种,里面放置着一些香料和白糖,还有蜂蜜,量不多,不像准备卖一天的样子。
  判断一处的吃食好不好吃,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人多不多。
  幸得这些人围观,很快有几位番邦人士经过,他们大约在大朝待得久,已经换上大朝的服饰,看着这里围满人,也不矜持,反倒走过来跟着看稀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