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99节
“徐辉你到底怎么了,自从前天晚上我和你说完录取通知书的事后,你就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我知道你怪我,怪我大哥,但你有心事你直接说,别老是心不在焉的。”
“你这样,伤不到我,反倒是你自己,昨天下楼险些崴了脚,今天盛粥就把自己烫到了。明天呢,明天还要出什么问题?”
徐辉摇头,有些无奈地看着妻子:“我没怪你。”
“你是你,你大哥是你大哥,我还不至于因为一个外人迁怒自己的妻子。”
董桃花叉腰:“那你老实交代,你这两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等徐辉开口,她警告道:“不准随便找个理由敷衍我,不然别怪我晚上不让你进屋。”
徐辉叹了口气,说出心底藏着的事:“桃花你也知道,我亲爹早逝,是被我妈带到继父家长大的。”
董桃花点了点头:“但是自从婆婆离世后,继父家不是直接断了联系吗?”
他们俩在扈城是同班同学,下乡后又在同一个大队,顺理成章走到一起,刚结婚时,彼此之间就已经互相交代过自己的家庭状况。
徐辉知道董桃花母亲早逝,家里有父亲、大哥、小妹小弟,也知道她父亲没多久就续娶了后妻,还把工作给了继子。
董桃花也知道他亲爹早逝,随母亲改嫁,后来代替继父家的继兄下乡,母亲离世,和继父家失去联系。
“这都多少年了,怎么突然又想到了他们?还因为他们失魂落魄的。”
刚得知继父一家抛下他悄悄搬了家时,徐辉也是这样魂不守舍的。
他是个重情的人,即便不是亲爹亲兄弟,一起生活那么多年,也和亲人没什么两样了。
母亲去世后,继父一家没多久就搬走了,不曾给他留任何消息,还是徐辉寄信回去被找不到人被退信才知道继父一家搬家了。
徐辉当时很难过,还大病了一场。
不过他都好些年没有想起纪家那群人了,怎么突然又想起来了。
纪?
董桃花突然回过神。
她看向丈夫,不敢置信道:“姓纪,纪为民,他是你继父家的人?”
第141章 二哥 徐辉点头,又摇头。
徐辉点头, 又摇头。
董桃花最看不惯他这副磨磨叽叽的样子,急得嘴巴都要打架:“到底是不是,你倒是快说啊。”
徐辉:“我二哥确实是叫纪为民, 但我不确定那位招生办主任是不是我二哥, 毕竟我二哥原来并不在教育局上班。”
董桃花:“那他原来是做什么的?”
“老师, 物理老师。”那时候,他们都还很年轻。他二哥也才工作没多久,还是一个初入中学的普通物理老师。
董桃花:“物理老师和教育局招生办主任,都是教育系统里的。工作干得好, 被借调过去,然后留在了教育局也不是没有可能。”
她看了丈夫一眼, “你原来不也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嘛!”
八六年时, 他们县教育局从徐辉工作的县城一中借调了几位老师去帮忙,徐辉和三个同事一起去的。
借调半年, 到期后, 教育局看他们工作认真负责, 便想让他们留下来,到时候编制也会从教师编转为公务员编制。
不过徐辉更喜欢教书育人的工作, 便拒绝了教育局领导的挽留,还是坚持回到了一中。他那三位同事却留了下来,有一位发展得极好,短短四年, 已经坐到了副主任的位置。
偶尔夫妻俩聊起来,徐荷叶也会打趣徐辉, 问他会不会后悔。毕竟当时四个人里,那位领导最赏识的就是徐辉。如果他愿意留下来,晋升速度或许不会低于他那位同事。
徐辉自己倒是看得开, 董桃花只看到好的,没看到发展的不好的。
他更喜欢和学生相处,官场上的人情往来反倒是不那么擅长,去了教育局,即便有领导赏识,但他自己若是立不起来,后续的发展未必能好。
倒不如回到学校,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桃花说得也对,他二哥原来虽然是老师,如今二十年过去,去了教育局也不是没有可能。都在扈城,都姓纪,都叫为民,年纪也对得上,若不是同一个人,未免也太过巧合。
“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董桃花问他,“如果那位纪主任真是你二哥,你想和他相认吗?”
徐辉摇头:“我也不知道。”
“当初是他们自动断了和我的联系,我现在也不知道他们还愿不愿意认我这个兄弟。”
“况且,是不是还不一定呢!”徐辉自嘲地笑了笑。
董桃花瞟他一眼,道:“昨晚小弟给我打了电话,说他们前天请樟树巷的小朋友们一起吃了个饭。”
“本来他们还想请郁队长,敬业学校那位热心的朱老师,以及那位招生办主任一起吃个饭,荷叶的遗失证明能顺利搬下来,这几人帮了很大的忙。”
“但他们都拒绝了,说是职责所在,不需要感谢。但我想着人家虽然拒绝了,我们也不能真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也不做。
趁着还没开学,还有时间,我准备些咱们本地的特产美食,你带过去,每家送一份,一点吃食,算不上贿赂,也是我们的心意。”董桃花说完,看向丈夫,“你说呢?”
徐辉看着妻子,眼里泪光一闪而过,“桃花,谢谢你。”
徐辉知道,妻子这是给他一个台阶,一个去扈城的理由,让他去解决心底的疑惑。
他想知道那位纪主任到底是不是他二哥纪为民,也想知道纪家当初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或许知道了真相,他才能彻底地放下。
董桃花很快准备好了礼物,都是一些本地特产吃食——酒糟鱼、米酒、云雾茶、山药面,一式三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带的东西多,徐辉一个人下了火车也不方便带,将徐辉送上火车后,董桃花马上给工厂打了个电话,让董福运去接一下。
火车哐当哐当开了十几个小时,到时已经是第二天四点多,徐荷叶和董福运一起去接他。
徐辉从火车上下来时,手上身上挂满了东西,身上挂着重量较轻的茶叶、山药面,手上拎着更重的米酒、酒糟鱼。
“爸,您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徐荷叶连忙伸出手要接。
徐辉侧过身,躲过了她的手:“这些都太重了,你拿不动。”
他把手上大大小小的坛子放在地上,将挂在身上的云雾茶拿下来,递给徐荷叶:“你拿这个,这个轻,不累手。”
徐荷叶接过装茶包的袋子,又抢过两盒装面条的纸箱子,“面条我也提两盒。”
徐荷叶提着茶包、两盒山药面,董福运接过两坛米酒,两坛酒糟鱼,身下的还是由徐辉来拎。东西很重,不过三个人一起分担倒也拿得动。
出了火车站,早班公交已经开始运行。
三人上了公交,转了几道车,终于在早上九点多抵达出租屋。
“爸,您怎么来了?”距离开学可不剩几天了。
徐辉道:“这次你能顺利把遗失证明办下来,多亏了郁队长他们。我知道他们都不图感谢,但咱们也不能一点表示也没有。”
他提起手中的坛子,笑了笑:“你妈妈特意准备的特产,让我带过来,也算是咱们的心意。”
“爸妈你们真好。”
她和小舅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想买点东西上门感谢吧,贵的买不起,人家也不一定肯收。便宜的,人家自己就能买,算不上诚意。
反倒是他们赣省的土特产,扈城买不到,吃着也算是个新奇。
徐辉:“待会儿爸爸陪你上门道谢。”
派出所近,两人先去的派出所。郁建业看着他们提着东西来还有点不高兴,知道是一些吃食后,神色才稍稍缓和,但依然不肯收。
还是徐荷叶说茶叶可以提神,酒糟鱼可以下饭,米酒度数不高,可以煮酒酿圆子,山药面也可以放在派出所食堂,煮了给值班的民警做夜宵,他才同意留了下来。
从派出所出来,父女俩提着东西又去了一趟敬业中学,又是同样的说法,才把东西送出去。
最后一处的区教育局。
徐荷叶敲了敲门,“纪主任,我和我父亲——你怎么又来了?”徐荷叶话还没说完,便被纪为民打断了。
纪为民看到她,眉头一皱,声音沉冷:“都说了是职责所在,你不必纠缠。”
他觉得自己对这个优秀学生的好感都快要被磨没了。他为徐荷叶办那份遗失证明,是职责所在,也是源于自己的惜才之心。
但是事后徐荷叶上门请客,让他的好感消失了一半。年纪轻轻,如此功利,擅攀附,不像学生,倒像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久的老油条子,让他觉得很失望。
纪为民还想说什么,就听到门外之人激动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声音。
“二哥。”徐辉一眼就认出了纪为民,这就是他二哥。纪家四兄弟,徐辉和这个二哥关系最好。当初代替下乡那事,全家只有纪为民最反对。
纪为民抬头看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和二十年前相比,这张脸成熟了许多,但依稀还能看出曾经的模样。
纪为民同样认出了徐辉,那个文雅俊秀的继弟。
徐辉长得像他母亲,面容秀丽,气质文雅。和长相粗犷的纪家人相比,徐辉更像是书香门第出生的小公子。
第142章 下放
徐辉看着纪为民, 嘴巴微动,想开口又不知道该从何处说起。那些委屈、失望堆积了十几年,变得沉甸甸的, 因为太过沉重, 所以轻易无法说出口。
纪为民看着他, 笑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叹气道:“你还是这样,一委屈就说不出话。”
“我没有。”在纪为民面前,徐辉仿佛又变成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少年。
“还说没有。”纪为民笑了笑, 将目光落在徐荷叶身上,“老三, 这孩子是你女儿?”
“是。”徐辉点了点头, “是我女儿。”
“是个好孩子。”纪为民,“你教育得很好。聪明, 勇敢, 知恩。”
很奇怪, 不知道徐荷叶是徐辉女儿前,他觉得这孩子太功利, 太“知上进”,知道她是自己的侄女后,之前种种雷点,都变成了优点。
“我女儿确实优秀。”说到女儿, 徐辉有些得意,忍不住炫耀, “二哥,你知道你侄女是这次的中考区状元吗?距离市状元也只有三分之差呢!”
纪为民觉得好笑:“我知道。”
“老三,你要知道荷叶的录取通知书遗失证明可是我亲手办的。”
“对, 对。”徐辉回过神,“二哥你帮荷叶办的遗失证明,肯定知道她的成绩。”
说着,徐辉有些不好意思地把带来的礼物拎到桌面上,“二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妈准备的,都是赣省特产,扈城买不到正宗的。您带回去给家里人都尝尝。”
“先不着急。”纪为民没有拒绝。如果是陌生人,这些东西他肯定不会收下。但徐辉不同,弟弟给哥哥送的特产是心意,不是贿赂或者攀附。
他看着徐辉,问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一别二十年,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
徐辉沉默,许久才道:“我过得很好。”
“二哥你呢?还有家里人,应该都过得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