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398节

  “但是在吃饱之后,却会有很多的烦恼......”
  荣禄闻言不由得有些愣住。
  开始思索起老师话语中的含义。
  李意也没有解释太多,这方面的东西让荣禄自己琢磨就行了。
  “所以,为师并不是想要著书立传,而是想要确立出一种思想。”
  “一种推广开来,四海皆可行的思想。”
  “这个思想,可以有很多方向,也可以是不同学派。”
  “只要是正确的思想便可以。”
  嬴荣禄若有所思了许久才开口道:
  “所以仆射的仙儒学说,便是老师所想要的正确的思想?”
  李意点了点头:
  “算是吧。”
  “但是只能算是其中之一,或者是这一段时间内的正确思想。”
  “这个思想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形态。”
  “仆射他如今的这个思想,就比较符合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
  李意对于儒家其实并没有什么成见。
  像其中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理念。
  对于后世华夏之人的道德观念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个人修身方面,儒家的作用不小。
  虽然后世不少人对儒家成见很大。
  但是事实上平日里的处事准则,却又从来没有离开过儒家的思想。
  后世人仍然沿用了大量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处世之道......
  只不过抛弃了儒家的一些“阶级观念”和“歧视观念”等内容。
  虽然淳于越,如今其实仍然没有绕开这个圈子。
  但是相较于之前的儒家。
  他现在的思想无疑是拔高了许多,也实用了许多。
  比如先考虑民生,再考虑教化就是很实用的一种做法。
  李意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只不过,由于如今还并没有真正做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甚至可以说......还差得非常远。
  天下仍然有数量不小的流民。
  故而李意一直没考虑过精神建设方面的建设。
  毕竟......大家饭都没吃饱呢,考虑这些也是白搭。
  这也就导致淳于越这位当世大儒,倒是先他一步。
  不过,这才让李意不由得思索起来。
  他也许......可以先推动现有学说的改变。
  以此来构建一下贵族们的思想。
  理想主义者,在每个时代都是有的。
  而且大部分出现在那群衣食无忧家庭富裕的人之中。
  这倒不是说平头百姓,就没追求没理想了。
  而是因为平头百姓需要先考虑生计,然后才考虑理想。
  贵族们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吃饱饭了,自然有时间和精力来琢磨各种追求了。
  有些是享乐方面的追求,也有一些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而李意在读完淳于越的《仙儒》之后,有了些许灵感。
  他感觉完全可以在贵族这里先搞一点符合当下价值观,但是又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试点建设”嘛。
  不仅可以为以后天下人的精神建设铺路,而且还可以调节一下阶级矛盾。
  像淳于越这种思想,短期内就属于比较靠谱的。
  不像墨家思想那般......太过遥远。虽然美好,暂时却只能是空中阁楼可望而不可即。
  也不至于像以往的儒家那般,直接将阶级固化死。
  ——
  而在一旁照看熊猫的凌风则是不由得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巨子......这是打算重用儒家?
  这个消息,让凌风不得不在意起来。
  虽然墨家出自儒家。
  但是墨家同样也是儒家最大的“黑粉”。
  第246章 叔孙通的反驳之言
  博士叔孙通最近很高兴。
  因为他感觉......他应是有机会成为儒生中真正的领军人物了。
  这两日那大儒淳于越,不知道是不是年老而昏聩。
  都一把年纪了,竟然想要创立儒学新派别?
  你说你......年轻的时候不搞,现在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反而搞起新花样来了。
  这可把叔孙通给乐坏了。
  叔孙通倒不是真的觉得淳于越的言论有什么问题。
  毕竟提出新的儒学学说,在儒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
  一旦搞好,就可以成为儒家圣人,名垂青史,受历代儒生敬仰。
  像孟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若是搞得不好,自立门户......便会被其他儒生指着鼻子骂。
  而像墨翟和荀子之流,就是被儒生骂的反面教材。
  ——
  叔孙通可不觉得自己能够比肩圣人。
  他认为自己应当只算是一个较为优秀的儒生。
  故而从来没有自立门户的想法。
  更没有将儒学改头换面,以此来振兴儒学的远大抱负。
  毕竟这玩意儿风险太大,收益又不怎么高。
  身为圣人之后孔鲋弟子的他。
  只要老老实实的跟着儒学正统走,到哪里都不会差。
  儒学的派系不管再怎么变化,正统的那一派系,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他何必像淳于越这般行事?
  而且叔孙通觉得......若是能把淳于越“开除儒籍”。
  他不就可以取而代之了?
  到时候的他,可就是咸阳的儒生之首了。
  叔孙通在儒学上的造诣不低。
  而且背景来历也不比淳于越差多少。
  他唯一输给淳于越的,只有年龄和根基。
  淳于越虽是齐人,但是很早就来咸阳为官了,在咸阳的根基深厚,咸阳绝大部分儒生都以淳于越为首。
  而叔孙通却是在齐覆灭之时,才被老师孔鲋派来秦为官的。
  当初秦人请的其实是叔孙通的老师。
  只是其老师孔鲋因为秦盛行法家从而拒绝来秦入仕。
  孔鲋也是见叔孙通心思活络,方才派其前来咸阳担任博士。
  希望他能够在咸阳重振儒学。
  当然......孔鲋对他其实也没抱多少希望就是了。
  大儒淳于越早就去大秦为官了......甚至官至仆射。
  可这秦国不还是老样子吗?
  孔鲋不觉得自己的弟子能比淳于越强到哪里去。
  他只不过是希望弟子能有个好去处罢了。
  孔鲋不去秦入仕,那是他自己的原则。他不会强迫自己的弟子跟着自己一同归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