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怎可在心中对太子殿下大不敬!
  狄青也没想到,他刚走才一天,本打算咽进肚子里埋入坟墓的秘密就被迫暴露,成为军中公开的逸闻一桩。
  奈何,太子殿下本人压根不觉捏泥巴这事有损身份。这也导致扶苏明明身为当事人,却置身事外般,身处在舆论的风暴眼,只能感受到一片和煦的宁静。
  他有条不紊地安排起下一桩要紧事。
  挖泥既然分给了军队,那挖煤的活计就派给村民吧?他们自幼在煤矿场附近长大,采集起石炭肯定驾轻就熟。
  当然,初来乍到,正是建立互信的关键期。给人派活的酬劳一定要给足。
  扶苏在纸上写写画画:每采满一筐煤,可以换一筐同等重量的土豆。又考虑到土豆容易发芽、不易储存,他又添了一项:每挖满十筐煤,就能换一件簇新的棉衣。
  这样总有人愿意干了吧?
  “殿下,这未免太过奢侈了。”他身边的内侍吞了一口口水,犹疑地说道。
  此人是官家身边的近侍,算是看着扶苏长大的人之一。但毕竟不是太子的亲信。这次被官家派到太子殿下身边,本打算除了传信外当个聋子哑巴的,这次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意见。
  “啊?很奢侈吗?”扶苏一惊,得到点头作为回答后摆了摆手:“那就奢侈点吧,这样才有人愿意干活。而且一筐石炭的珍贵程度,远胜于土豆,给就给了吧。”
  就当帮村民们过冬了。
  内侍不再说什么,出门传达命令去了。结果不一会儿,扶苏就从窗外听到了阵阵喧哗嗡鸣之声。侧耳一听,竟不是错觉
  “怎么回事?有人不满闹事吗?”
  他立刻推门而出,试图一探究竟。
  内侍擦着额头的汗:“回殿下的话,不是有人不满,是,是……”
  是您给得太多了啊!
  后半句话没来得及说,但也不用说了。因为扶苏已经亲眼目睹。
  他现在住着的,全村条件最好的屋舍前有一个大院子,平日用来养鸡鸭、晒稻谷。但是现在鸡鸭都不见踪影,以吴老汉为首的,乌泱泱的人跪了满地,见他出现就要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扶苏被吓了一大跳,差点跳起来。
  眼前的一幕,也太像蟹脚集会的现场。两辈子、甚至三辈子以来,扶苏都从没受过如此大礼。光看一眼都让他浑身都麻了。
  至于村民口中说的是什么,扶苏没听清,也不敢听。他连忙走进了唯一相熟的吴老汉:“快起来,你让他们都起来,别跪我啊!”
  吴老汉被拽住胳膊,却死活不起。
  扶苏无奈道:“再跪就没有土豆可以换了,无论挖多少筐都没有。”
  吓得吴老汉拔地而起。
  见这一招仿佛有用,扶苏立刻如法炮制,扯着小嫩嗓喊了起来:“都别跪了——再跪的人土豆就没了——我说到做到——!”
  嫩嫩的小嗓音飘荡在院子上空,跪着的人才稀稀拉拉、不情不愿地起身。扶苏方才长长地舒了口气,又问吴老汉:“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老汉憨然一笑:“是我一传了您的话,他们都感动得不得了,互相商量着,要来亲自给您磕头感谢您。”
  扶苏眯了眯眼睛:“真的不是你起了头,撺掇其他人的吗?”
  这个吴老汉爱出风头、会来事儿的特点,他算是看出一点毒端倪。这么咋呼,当中肯定有他的手笔。
  吴老汉不说话了。
  一副被说中的心虚表情。
  其他村民被扶苏叫起身来后,神色都有些惊恐和惶然。他们还以为是自己搞砸了,贵人根本不喜别人跪他,心中正七上八下呢。都静悄悄地听着扶苏和吴老汉说话。就有人鼓起勇气大声说道:“是老吴头组织的,也是我们自个儿愿意的的!”
  “对对对,是我们自愿的。”
  “就是这样!”
  吴老汉谄媚中透着自豪的笑容更深了。
  扶苏却又叹了一口气,转过身子,正面对着众人:“但你们实在不该跪我,一筐石炭换一筐土豆,算起来还是我赚了许多。你们要感谢的话,就感谢你们自己的劳作吧。是它换来的劳动成果。”
  不知从何地传来的声音:“可,可我们从前给官府劳作,什么都没换来呀。”
  扶苏哽了一下,扶苏沉默了。
  还能说什么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见。
  他心中十分悲戚,糯乎乎的脸上还不能露出来,以免被村民看到了有心理压力:“这样吧,等到换物的时候,我亲自坐在旁边,以免有人克扣你们的劳动成果。”
  村民们喜不自禁。
  他们听了吴老汉好久的宣传,又亲身体会过扶苏的善政,都知道,这位漂亮如仙童般的大人物和从前的不一样!有他坐镇,他们是真的不需要担心被克扣了!
  村民们又想跪下谢恩了,但又记起扶苏不喜欢这一遭。膝盖半弯不弯的,彼此互相看看,模样十分滑稽。还是扶苏看不下去了,挥着手驱赶他们:“还等什么呢?快点儿去挖煤啊,挖晚了就没有了!”
  村民们如梦方醒,一溜烟儿跑了。
  扶苏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一只脚圾拉着平坦院子里的黄土,一边嘟囔着吐槽起来:“都是谁教给他们动不动下跪的啊?”
  秦没有,现代没有,宋也没有。
  君臣在垂拱殿议事时,臣子们都是排排坐着的好么?跪拜的糟粕得追溯到明清去了。
  内侍若有所思:“或许这乃是佛教中的‘五体投地’之礼?”
  “哦!”扶苏恍然大悟。
  他突然想起来,辽国是个信佛的国家。佛教在王公贵族等上层十分流行。未来的某任倒霉皇后甚至名为“萧观音”。这风气渐渐蔓延到民间,并不足为奇。
  但问题在于,佛教并非是个在认同上有凝聚力的宗教。和扶苏同时代的,也许正在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类似的宗教战争在佛教的风靡地区甚少出现。后人学者有云:这也是辽国后期国力溃败的原因之一。
  自始至终,它都没有能凝聚起所谓的“国民认同”。
  但话又说回来了,拿这个要求辽帝未免也太过分了。他们国家的文化审美都是整个跟着大宋跑的呢。
  但既然云州已经收入囊中,扶苏就不会放过这一良机。趁着城池易主之际,也该让云州人从此改口,自称大宋人了。
  扶苏决定,把这这件事在给官家的回信中提上一嘴。
  但眼下最关键、最紧要、也是他远赴云州的最大目的,就是蜂窝煤的制作。原料都吩咐下去,不日备齐,剩下的就是制作过程。
  扶苏第一次烧制时,因为手艺生疏,煤上的洞有的大有的小,这相当影响燃烧效率。为了避免下次发出相同的事,扶苏决定启用模具。
  他用笔在纸上勾勾画画,半晌,才画出一个勉强满意的三视图。他招招手叫来内侍:“走吧,我们去一趟城中。”
  “您是去……”
  “打模具,找铁匠。”
  云州除了煤以外,铁矿矿藏也相当丰富。城中的打铁铺子不在少数。扶苏一行人白龙鱼服,打扮成一个普通小孩,好奇地这看看、那瞧瞧,混入人群中如盐入水,好似谁家富家公子出来逛街了。
  但谁家公子逛街的目的地,是铁匠铺子啊。
  他们一行人不断逡巡着,在叮叮当当敲打声中数次上门,多数铁匠看到三视图就晕了,摆着手直说做不了。唯有一人犹疑道:“小公子这图,是两部分?”
  扶苏心中升起希望,点头如捣蒜。
  “是……给什么东西打孔的?”
  扶苏:“对对对!”
  那皮肤黝黑、膀大腰圆的铁匠犹疑道:“我可以试一试,不过不能保证。”
  “没事,你尽管试吧,有一副成品能做出来就行。”扶苏又变戏法地从怀里掏出了好几张纸,吓得铁匠两眼一黑。展开之后却发现上面画的是一张张纹饰的图样。
  那些图样,铁匠叫不出名字。但毫无疑问都是富贵人家才在意的东西。他们平头百姓的,谁有空关心自个儿衣服好不好看呢?
  “能不能镶嵌在这个筒柱的里面?”
  “没问题,只是……”
  “只是什么?”
  “得加钱。”
  扶苏:“那就加吧。”毫不在意被狮子大开口宰一顿的价格。
  铁匠看扶苏的眼神变了:这些日子宋军主持城池,他这种能打造兵器的铺子,就成了敏感地带,生意一落千丈。就在担心自己吃不起饭的时候,突然来了个小少爷,要做看不出作用、但绝不是武器的铁器,还要在上面绣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