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这说法跟闵悉猜想的竟毫无二致,就算知道是被暗算的,但因为中了圈套,危害既成,也就无处伸冤,只能自认倒霉了。
  第512章 辞官
  闵悉在衙门待了大半天,也算是打听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接下来都察院会发起多起弹劾案,甚至连他也接到了弹劾任务。
  他负责弹劾的对象是顺天府少尹桓嘉。闵悉查看了交到手中的案宗,内容是针对桓嘉私生活的,说他有违人伦,罔顾孝道、宠妾灭妻,倒是没提他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之类的。
  闵悉直觉这事应该也属于派系之争,便去打听了一下,桓嘉还真是潘晟的门生,还是张居正给提拔上来的,妥妥的变法派。桓嘉祖籍广西,其母病弱,发妻留在老家照料老人,他来京赴任,纳了一房小妾在身边照料生活起居。这发妻无所出,小妾倒是生了三四个。
  顺天府少尹是个实缺,京城大小事务基本归他管,权力非常大。桓嘉出身低微,因为才干突出被张居正提拔上来,他深知自己根基浅、倚仗少,平日里以身作则,对自身要求高,也很谨慎,很少给人留把柄。弹劾他都难以找到入手点,都察院便从他的私生活着手。
  闵悉看完自己的案宗,决定置之不理。虽然弹劾案摊派到了他头上,但怎么弹劾,何时弹劾,站什么立场,却可以由御史本人决定,并不需要完全听从上峰的安排。更何况他志不在升官发财,又是皇帝钦点的职务,并不需要讨好哪个上司。
  虽然都察院一片繁忙,都在忙着弹劾朝中官员。但闵悉注意到,院中御史也分了两派,有支持变法派的,也有支持守旧派的,双方互相都在弹劾。
  自古十官九贪,当官的就没几个没问题的。都察院是为了监督百官而设立的机构,但也不是时刻都在弹劾官员,因为御史也是官,身处其中,哪能不知官场的潜规则,像今天这样一团混战的情况绝不多见。那是因为朝中的定海神针张居正倒了,时局面临重大变革,双方正面临混战,便抓紧这个时机互相攻讦,以争取己方利益最大化。
  闵悉刚做御史,便赶在了这个节骨眼上,焦头烂额一阵是在所难免的。
  闵悉满身疲惫地从衙门出来,这差当得实在是心力交瘁。
  回到家,闵悉问门房:“大爷回来了吗?”
  “回二爷话,大爷已经回来了。”
  闵悉加快了脚步,不知道张家那边是什么情况。
  云霁没在熹微院,而是在书房里算账,右手握笔,左手算盘珠子拨得劈啪作响。
  闵悉走进去,云霁抬头看到他:“回来了。”他把手中的笔放下,往自己的茶杯中续满茶,端给闵悉。
  闵悉接过去,茶水不热不凉,刚刚好,他一饮而尽,在云霁身旁坐下:“怎么样?张家兄弟怎么打算的?”
  “我把今天早朝的事跟他们说了,他们兄弟终于下定决心辞官归隐,把京中所有的财产都捐给朝廷。我正在帮他们清点估算财产。田产商铺都需要转手出去,折成现银,至于金银珠宝之类的,大约就直接充国库了吧。”
  闵悉凑过去看了一眼他记录的数字:“嗬!这笔钱可不少。”
  云霁颔首:“肯定的,张阁老在京中经营这么多年,不说先帝和陛下的赏赐,光他手下那些人的孝敬就不得了,所以这要是真查起来,这些巨额财富的来历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大概需要多久才能清点出来?”
  “至少需要两三天。”
  “要快一点才行,时局瞬息万变,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知道了,我会抓紧时间的。你那边打听到什么消息?”
  闵悉便把今天在都察院看到听到的都说了,云霁听完,叹息一声:“多事之秋!希望早点稳定下来。”
  “我们最好是赶在下次早朝的时候,甚至是早朝前让张家兄弟把请辞的折子递上去。”闵悉说。
  “这是最好的。”
  接下来两天没有早朝,闵悉和云霁除了去衙门,余下的时间都在忙着帮张家清点财物,那些良田铺子,都由闵悉和云霁出资购下,按照市价折成现银。
  早朝前夕,闵悉和云霁两人连夜进宫,面见万历。原本打算叫上张敬修、张嗣修、张懋修兄弟三人入宫的,但经过商讨,他们兄弟还是决定先不露面,待皇帝宣召再入宫。
  万历在乾清宫接见了他们,看到递上来的张家兄弟所写的折子和清单,十分震惊:“老师才刚走,他们兄弟这是为何?”
  闵悉说:“陛下,这是张阁老的意思,他在临走前就为子孙后代安排好了后路,张家兄弟只是遵从父亲遗愿,辞官还乡,散尽家财。”
  这事是他们几个在商讨中对出来的话术,这种事太过惊世骇俗,也过分刻意,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假借张居正的名义要求子孙归隐,这样皇帝看了就会生出恻隐之心,哪怕是有心人再想谋害他们,也过不了皇帝这一关,也就无从追责了。
  万历垂眸,看着捐赠清单,竟是厚厚的一本,上面数额也相当惊人,张居正在位这些年,的确没少敛财。但他们现在却把这些全都捐了出来,即便来路再不正,皇帝也不忍心再追责。
  看了好一会儿,万历抬起眼,看着下面站着的闵悉和云霁:“此事怎么会让你们出面?”
  闵悉恭敬道:“不敢欺瞒陛下,我们自南洋回来之后去拜访过张阁老,他当时自知时日无多,便委托我帮忙料理此事。”这话真真假假。
  万历倒是并不怀疑,因为他知道张居正很欣赏闵悉,甚至还亲自破格安排他入了都察院做御史,万历盯着折子沉默许久,才幽幽吐出一句:“原来老师还是不愿意信任朕!”
  云霁忙道:“张阁老当然是信任陛下的,只是他自知在朝中树敌太多,担心他的所作所为累及子孙后代,这才安排他们还乡耕读。请陛下成全一位老人对儿孙的爱护。”
  万历长叹一口气,摆摆手:“罢了,罢了!老师竟然这么想,那就随他去吧。明日早朝,宣张家兄弟上殿听旨吧。”
  第513章 结果
  闵悉和云霁听到这里,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出宫之后,就直奔张府,通知张家兄弟明早去上朝。虽然宫里会有人来通知,但他们也要提前去通个气。
  翌日上早朝,刚入殿,闵悉和云霁便看见了在朝中做官的张家四兄弟,他们来得还挺早。看到他俩,张家兄弟朝他们点头打招呼,但是并没有过来寒暄,这是为了在人前避嫌。
  文武百官认识张家兄弟的人不少,看到他们在这里都感到很意外,张居正死了,他的几个儿子都没有上朝的资格,今天来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心里揣测着。
  除了跟张居正关系特别好的几个官员,其他人并没有跟他们兄弟打招呼寒暄,张家兄弟也没说自己的来意,只说是听从陛下宣召。
  今天的早朝依旧热闹,围绕的主题是内阁首辅人选以及各种弹劾案。推选谁为内阁首辅是皇帝提出来的,让百官在朝会上发表看法,以此来判断内阁几位大臣的支持者和立场。
  不出所料,内阁首辅主要人选还是在郑拓和魏展之间甄选。
  支持魏展的人比支持郑拓的多,且支持魏展的人立场更为复杂,既有变法派,也有守旧派,还有中立派。说明这人人缘极好,但也意味着他极善钻营,让人看不出他真实的立场,可能是个骑墙派。
  而支持郑拓的则主要是变法派。
  闵悉和云霁都不参与讨论,默默看着朝会上的一切,也在心里判断几位阁老的立场。
  其实从平衡权术的角度来看,魏展明显更符合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样他就可以调和变法派和守旧派的矛盾。但对变法来说,那就是巨大的隐患,一旦他的立场倒向守旧派,那么变法就会被中止,张居正所有的努力都将会化为泡影。
  百官们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万历也没有给出结论,事关国本,轻率不得。
  后来御史们又开始弹劾百官,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闵悉还是边听边记,并不参与。
  最后是皇帝不耐烦了,主动把话题给岔开了:“朕昨日收到一份折子,礼部主事张敬修连同其弟翰林编修张嗣修、翰林修撰张懋修、锦衣卫指挥佥事张简修四人,遵从其父遗愿,请求辞官还乡,并向朝廷捐赠全部家产。朕得知老师遗愿,深感震撼。众卿家说说,此事该如何处理?”
  张家兄弟四人听到皇帝点了他们的名字,就很自觉地在大殿中央跪下了。原本还闹哄哄的大殿上,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张居正的儿子要辞官,还要捐光所有家产,这消息未免过于震撼人心!
  立马有人站出来:“这是张阁老的意思?他为何要如此安排?”
  他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万历看着张家兄弟:“张敬修,令尊为何要这么安排?他这是信不过朕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