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陶敬之惊讶得下巴都掉了:“铺子的老板是陛下?”
  闵悉点头:“嗯。我找了陛下来做合伙人,他出钱盖琉璃厂,赚的钱他分大头,我拿很小一部分。”
  陶礼之摇头:“你简直就是胡闹,如何能撺掇陛下经商呢?”
  闵悉不以为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大明天下,有什么不是陛下的?陛下经个商又如何呢?”
  陶礼之竟被怼得哑口无言。
  陶源说:“我看九哥这做法挺好的,那镜子和琉璃窗卖得死贵,一般人谁用得起,正好是那些达官贵胄去买。让他们出点血挺好的。”
  闵悉冲他挤了挤眼。
  “九哥,你可真行,怎么什么都会!我得向你学习才行。”
  陶敬之回头瞪小儿子一眼:“马上就要春闱了,还不去温你的书!”
  过完年,又到了三年一度的会试。陶渝陶源兄弟二人不敢松懈,铆足了劲读书,在父亲和伯父的指点下进步显著,这次摩拳擦掌,要考个好成绩。
  陶源当面不敢顶撞父亲,但私下里跟表哥们相处的时候,还是会说:“中进士确实很重要。但依我看,就算考不中进士,像九哥这样也很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钻研,也能有所建树。”
  闵悉说:“你能这么想也不错,不过既然都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还是要全力以赴的。”
  “那是自然。我就是觉得,也未必只有读书一条出路。你看历史上那么多名人,像李白、唐寅,也并非都是科举出身,但能名垂青史,那么多中了进士的人,又有几个能够在青史上留名呢。”陶源摊摊手。
  “历史上又有几个李白和唐寅?你要真有本事,就算中了进士,也不妨碍你青史留名。至少历史上青史留名的进士更多不是吗?”云霁忍不住说他。
  从陶府回来,闵悉问云霁:“七哥是不是遗憾我没能去参加今年的春闱?”
  云霁一愣:“没有啊。”
  闵悉反问:“真没有?”
  云霁摇头:“真的!我觉得你现在这样很好,自由自在做你自己。”他现在是想通了,对闵悉的学业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他高兴就行。
  “嘿嘿,那我就放心了!我是真不想再考什么科举了,太累人了,还是做实验更有意思。”闵悉轻松地笑了。
  云霁拿过他的手,摸了摸他手心的茧子:“做实验可以,但亲自去打铁就没必要了,磨得满手都是水泡和茧子。”
  云霖在一旁说:“二哥,大哥那是心疼你!不舍得你吃苦。”
  闵悉笑起来:“那好吧,以后我不打铁,只动嘴指挥!”
  第414章 又到元宵
  元宵节的时候,万历又出了宫,叫了闵悉和云霁作陪。
  闵悉早有准备,今年用琉璃给云霖和万历做了琉璃灯,两盏灯吹出的灯形不一样,云霖的是一盏鲤鱼灯,万历的是一盏龙灯。
  万历对琉璃龙灯非常满意,通透明亮,美观大方,闵悉总能给他提供惊喜。
  由于今年是大比之年,京城的元宵灯会比往年更为热闹,参加会试的举子们早早就到了京城,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京中一年一度的盛会。
  闵悉和云霁陪着万历在街上溜了一圈,他们手中的琉璃花灯无疑又成了整条街最耀眼的花灯。这两年街上流行可以活动的花灯,一盏比一盏精致,精致程度很多都超过了当初闵悉做的金蟾灯和三足金乌灯。
  如果今年闵悉还做活动灯笼,恐怕也难以出彩,但琉璃灯就不一样了,这两盏绝对可以说是全城唯二的花灯,哪怕就算是到了明年,也不会有人超过他们,毕竟琉璃的烧制技术只掌握在他们手里。
  万历逛得很高兴,还特意去了云祥书肆参加灯会。今年京中才子多,云祥书肆近期生意格外火爆,今晚灯会的规模也很大,而且玩法很多,除了猜灯谜,还有飞花令和时务策。
  万历去云祥书肆,为的是想跟此次春闱的举子们近距离接触,听听他们私下里的意见和看法。
  今晚的时务策议题就是赋税改革,万历正好想听听读书人对赋税改革的看法。
  那群士子们十分踊跃,对赋税改革的态度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人有褒有贬,他们在台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只是不会想到,皇帝本人就会坐在观众席上,听他们发表意见。
  万历听完士子们的辩论,有些不满地说:“把那几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查出来,不能让他们录取。思想如此陈腐保守,就算入了我大明朝廷,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建树。”
  闵悉见他不高兴了,赶紧建议道:“我看也辩不出什么来,就听到这里吧,咱们去别处转转。”
  万历没有反对,几人便一起出了书肆,万历还是有点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料到,朝廷推行的新政竟还有这么多人反对。”
  “变法自古就困难。反对者有人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人是保守派,见识不够,意识不到变法的必要性。不过好在政令已经推下去了,公子也就不必担心了。”闵悉安慰他,但他也倾向于不录取这些反对者,免得将来成改革的绊脚石。
  不过总体而言,他还是很欣慰的,至少万历皇帝本人还是倾向于赋税改革的,哪怕是张居正将来不在了,他推行的新政应当不至于被废除。
  过完元宵节,琉璃厂就复工了,第一笔单子是魏国公府上的。
  魏国公从大明立国之初便享荣华,历经上百年恩宠不断,算得上是京城资历最老的勋贵。国公府规模庞大,建筑众多,换上整套琉璃窗,耗资需要近万两。这可是大客户,至少得忙上两三个月才能做完这一单。
  所以闵悉决定继续扩大琉璃厂的规模,加快烧制进度,毕竟还有好多权贵们都在后面排队等着换玻璃窗呢。规模大,所需人手就多,这也意味着将来往其他地方发展的时候,他们能够派出足够的工人师傅去传授技艺。
  第415章 招贤纳才
  会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闵悉终于可以清闲地当一回旁观者了。
  为了招揽人才,他在云祥书肆和云祥酒楼出了几道造化题和格物题,能答上的,便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比如答对两道题的,可以享受八折优惠,全答对的,可以享受免单优待。
  闵悉让人把那些对造化和格物有兴趣和有研究的举人名字都记下来,打算去招揽这些人才,如果有人会试落榜,有兴趣留下来跟他们研究造化与格物的,便为其提供食宿和工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跟着自己做研究。
  人多力量大,这是闵悉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他需要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集思广益,尽快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
  还别说,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果,举子中还真有不少对格物和造化感兴趣的人。闵悉打算等会试结束之后就挨个上门拜访,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会试结束之后,闵悉便拿着酒楼和书肆记下的名字,挨个上门去拜访。
  举人们在听说他的来意之后,都感到很意外。闵悉表示如果他们中了进士在京为官,到时候想邀请他们闲暇之际来同自己研究格物和造化。
  万一落榜,闵悉愿意为他们提供食宿,在京城继续读书备考,同时也能跟他们一起研究格物和造化。
  闵悉开出的条件很优渥,但愿意在落榜之后接受邀请的人几乎没有,毕竟来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而举人离进士也就是一步之遥,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中进士做官的诱惑,而去跟着闵悉研究造化和格物,虽然闵悉表示他们可以一边做研究一边读书,但任谁都知道,这样肯定会影响读书。
  陶兴陪着闵悉走了好几处,一个人都没招揽到:“闵爷,名册上只剩下两个人了,还去吗?”
  “去啊,怎么不去?反正也就只剩下两个人了,问完彻底死心。”举子们对中进士后的邀请并不拒绝,说明他们还是对格物和造化有兴趣的,可见当兴趣爱好可以,但当成正职工作就难以接受。
  “我觉着吧,这些举人愿意来帮您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又不缺钱。”
  “是不缺钱,可没准能碰上一两个对格物和造化格外感兴趣的人呢?”
  陶兴只好不再说什么,赶着车到了城北一家叫做有福的客栈。条件好的举子们都住在东城或者西城,稍次一点的也会住在南城挨近东西城的地方,住城北的举子极少,因为城北都是贱民居住的地方,稍有身份的人,都不会住在这里。也不知道那些住在这里的举子是怎么想的。
  闵悉问店掌柜:“掌柜的,你们店里是否有两个叫邱梦行和厉海昌的举子?”
  掌柜的打量着闵悉身上的衣着,便知道是个贵人:“有的,客官。”
  “麻烦帮我通报一声吧,我想见一下两位举人。”
  “这两位客人这会儿不在呢,他们应该在前面街上摆摊,一个代人写信,一个测字。客官你往前面街上去看看就知道了。”掌柜的指点闵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