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闵悉和雷斯是坐惯了船的,上了船后自然是毫无反应。赵士桢是南方人,也习惯了坐船,倒是他的几个同僚上船后吐得胆汁都出来了,那几个都是北方人,还从未坐船出过远门,晕船得厉害。他们几个吐的时候,想起那个拒绝去造船厂的主事,才知道人家为何要拒绝,敢情是怕晕船啊。
  赵士桢对雷斯非常好奇,拉着他打听了许多的事。雷斯的汉话有点生硬,勉强也能交流,这一路上毫不枯燥。
  闵悉也没闲着,又找回了当年出海的感觉,还主动给大家做起了饭。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船上的伙夫手艺太粗犷,吃得不合胃口。船上一众人跟着享口福了。
  时间过得很快,数天后,他们就抵达了镇江,到镇江后,雷斯跟他们分开,顺着长江而下,闵悉等人便逆着长江而上,直接乘船抵达龙江造船厂。
  他们到的时候,新船还没有下水,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于亮尚未离任,依旧负责龙江造船厂的营造事宜。他接待了他们,当他听说闵悉就是献船的另一个人,态度瞬间变得热情起来:“你就是云霁的义弟闵悉?久仰大名!没想到还有一天能够见到你!”
  “我听义兄提起过于大人,说你精通海船营造,他说得没错,你们果然把盖伦船造出来了。”闵悉笑着说。
  “惭愧!我们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把盖伦船造出来,不过希望新船你会满意,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我相信于大人肯定优化了盖伦船的功用。我对新船的样子充满了期待。”闵悉内心的确非常期待这艘新船。
  于亮说:“今日天色已晚,下官安排几位大人先安顿下来,明日再陪大人们登船参观吧。”
  “好!”赵士桢说。
  晚上他们就住在造船厂外的客栈里,于亮领着船厂几个主事来陪京城来的官员吃饭,酒桌上,他们说起了这几年制作新船的过程,虽然有一个样板在,但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他们是如何想办法一一克服的。
  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朝廷每年拨给水师的款是有限的,而造盖伦船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缺钱,拖到现在才完工。
  闵悉听完十分感慨,没想到大明国库虚空到这种地步了,竟连军费开支都缩减成这样,这幸亏没遇到大战事,否则大明这个空架子怎么应付得过来。
  看来一条鞭法的实施是迫在眉睫,国库没钱,纵有千般的抱负也是无法实施的。打造一支强大的新型水师,哪能不要钱呢。
  就连闵悉那个让水师保驾护航出海的构想,也是需要财力支撑才行,如果朝廷没钱,恐怕也是不会同意派水师去支援的,还得他们自己想办法才行。
  第386章 入水仪式
  他们到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八月,也就是农历七月,别说兵部那几个北方官员,就连闵悉和赵士桢这种在北京待的时间长了的南方人,乍一来到火炉应天府,都被热得不行。
  不仅温度高,湿度也高,空气闷热得连呼吸感觉都是涩滞的,即便是到了后半夜,那细汗都没停过,睡在草席上,翻个滚都能粘着席子带起来。
  反正到应天府的第一夜,闵悉是到凌晨才勉强入睡,一天当中,也就只有凌晨那会子才有点凉意。
  早上起来,一群人都顶着黑眼圈,他们一行人,没一个休息好的。
  造船厂那边也没人来催,等他们到了船厂之后。于亮才过来陪着他们去船坞参观新船。
  新船还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比如刷油漆之类的。
  跟闵悉带回来的盖伦船相比,这艘船船体要窄一些,因为这是战舰,并不需要考虑载货的问题,而是要考虑灵活轻便,在战争中方便随意调头和穿插,灵活闪避炮弹。
  同时也要兼顾火力,船两侧各安装了八门大炮,这十六门大炮均安装在船舱内,这是跟大明战舰区别最大的地方,大明战舰的大炮安装在甲板上,如果遇到下雨,就要担心火药点不燃的问题。
  闵悉看着那些大炮,问于亮:“于大人,这火炮还是用的我们大明的火炮?没有做新的?”
  “没有。制作火炮不是我们分内之事,而是兵部提供的,他们提供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于亮解释。
  闵悉说:“我记得我们送来的盖伦船上有火炮和火枪的吧。”
  “是有,也给兵部送了样式过去,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按照那个样式做。”于亮说。
  闵悉只得回头对赵士桢说:“常吉,他们把西洋的火炮送到兵部去了,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西洋火炮和咱们大明火炮孰优孰劣。”
  “好,我回京后就去查看一下。”赵士桢点头,武库司负责兵器的生产和分发,研发新武器也是他分内的工作,火枪他都改了,火炮自然也理应当仁不让。
  参观完新船,闵悉总体还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在细节的完善上,比盖伦船还要好,看得出来,船厂的船匠们是花过心思的。
  具体船的性能,则要等入水之后才知道了。
  两日后,新船便将入水。到时候闵悉也会登船去参加入水和首航仪式,可以亲自体会一下它的性能。
  于亮问:“二位大人,可有想过给新船起什么名字?”
  赵士桢笑了一下,说:“既然盖伦船是全真兄献的,那么新船也理应由你来起名字。”
  闵悉愣了一下,他只是跟着过来凑热闹的,起名这么重要的事,自己还是不要越俎代庖了吧:“这不太合适,还是你们决定吧。”
  “怎么不合适?如果没有你们,就不可能会有这艘船,饮水思源,我认为这船由你来起名再合适不过。”赵士桢坚持让他起名。
  于亮也说:“下官认为也合适,闵大人高风亮节,无偿捐赠一艘盖伦船,现在以盖伦船为蓝本的新船打造出来了,由你来命名,再合适不过。”
  闵悉推辞不过:“那好吧,我仔细想想,给大家一个参考,用与不用,皆在你们。是给这艘船起名字,还是给这种船起名字?”
  于亮说:“这种船吧。这艘船的名字通常都是由所属水师起的。”
  闵悉有些好奇:“这船是归哪个卫所?”
  “福建永宁卫的,当初就是他们护送盖伦船过来的,也早就预订了要第一艘仿造的船。他们已经等了数年,不给不行。”于亮解释。
  “那入水仪式,永宁卫的人也会参加?”
  “理应参加的,不过入水时间我们早就定了,也给了他们消息,只是时至今日他们依旧尚未抵达,不知后日能否抵达。”
  “说不定明日就到了。”闵悉说。
  要给这种船起名字,闵悉还真有点犯难,要说它本来也是盖伦船,不过也不完全是盖伦船,而是结合了盖伦船和福船的优点打造出来的。闵悉搜肠刮肚了许久,脑海中也就是战列舰、驱逐舰、护卫舰这些军舰的名字,想不起更好的。
  当天傍晚,闵悉等人准备去吃饭,得到一个消息,永宁卫的水师到了。来得可真巧,正好赶上了入水仪式。
  于亮把闵悉等人和永宁卫的人请到一起吃饭,闵悉一眼就认出了永宁卫副指挥使韩松,上次和云霁护送盖伦船来龙江造船厂的就是他,没想到这次收船,他又亲自过来了。
  闵悉朝韩松抱拳:“韩将军,又见面了。”
  韩松看着闵悉,一时间没认出来:“你是?”
  闵悉笑着说:“韩将军不记得我了?我是闵悉,云霁是我义兄。”
  韩松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你是跟云霁一起献船的那位义士吧?失敬失敬!你瞧我这记性,时隔多年,竟未认出来,请原谅我的失礼。云霁云兄弟可来了?”
  “他没有来,官署事忙,走不开身。”闵悉解释道。
  韩松意外道:“云霁如今也在朝为官了?”
  “是,上次科考,考取了一甲进士,如今在翰林院任编修。”
  “这么厉害!云兄弟果然是人中龙凤,如今都与我同朝官员了。”韩松又惊又喜。
  闵悉笑道:“韩将军此次前来提船,下官先在此恭贺韩将军和永宁卫的将士们了。”
  韩松听他自称下官,便忍不住再次打量他:“闵大人在何处为官?”
  闵悉笑着说:“在鸿胪寺谋了个主簿的闲差。”
  韩松了然:“闵大人在海外多年,去鸿胪寺倒是正合适。”但心里还是惊诧的,这兄弟俩从拂朗机回来才几年,如今都已是朝廷命官了,看来不光是能力强,人脉也很强。
  饭桌上,他们聊了不少事。闵悉向韩松打听福建海域的情况,各地商船的来往情况,红毛番的动向以及倭寇的动向等。
  韩松也打听起闵悉是如何到鸿胪寺做的官,得知他是考取举人后,由皇帝钦点去的鸿胪寺,确信他那个人脉就是皇帝本人,有这样的人脉,那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过他倒也没觉得闵悉以后就会官运亨通,毕竟大明的文官体系和武官体系不一样,武官虽有武举一路,但主要还是靠在战场立军功升迁。文官则必须要靠科举才有晋升仕途,比如赵士桢从一个国子监生破格提拔为兵部武库司主事,这可能就是他此生的官职顶峰了,再往上,他的资格就不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