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135节

  “快起来。”
  对于过于早熟懂事的孩子,大人心中总会多一份怜惜。汤婵温声问道:“对于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程徵道:“小的任凭夫人吩咐。”
  因着汤婵的嘱托,秋月提出将程徵带回解府,他跟着回来,便是已经表明了态度。
  “不必称‘小的’,称‘我’便是。”汤婵问道,“我曾听冯娘子说,你上过私塾?”
  对待孩子,无论是之前的徽音姐妹俩、春分,还是现在的程徵,汤婵只有一个想法——把他们通通抓去上学。
  见程徵一怔,汤婵笑着跟他解释,“你年纪还小,哪怕我愿意用你做事,也得先让你先学几年本事。”
  程徵抿了抿唇,“确实上过一段时日,只是后来母亲病重,我便没有再去了。”
  冯纨上等行院出身,通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程徵受母亲教导,自小便识文断字。后来冯纨得了解府这份差事,家中宽裕了不少,冯纨希望儿子懂一些四书五经,便将儿子送进了离家较近的一家私塾。
  然而对程徵来说,在私塾的那段时间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他生得白净漂亮,父母又不是光彩的出身,成绩却一骑绝尘,同窗中一些同龄的富家子弟心生不满,总是以欺辱他为乐。
  就连学塾里的夫子也并不怎么管他——虽然程徵聪慧异常,但程徵的父亲是乐户出身,蒙贵人亲眼才脱籍改良,三代子孙不许科考,程徵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前途。
  若不是因着冯纨在解家做事,夫子一开始都不会收程徵这个学生,更别提为了程徵得罪其他能考功名的弟子了。
  吃过一两次亏,程徵便学会了藏拙,每次小考只马马虎虎考个合格,这才少了不少麻烦。后来冯纨的病越来越重,程徵干脆就退了私塾,一心在家照顾母亲。
  “这样啊,”汤婵说道,“那你愿不愿意接着去书院上学?”
  程徵几不可查地一顿,应道:“全凭夫人做主。”
  “那你随我来,”汤婵笑着起身,“我看看你如今大概是什么水平,也好知道怎么跟书院引荐。”
  程徵跟在汤婵身后,有些心不在焉地想,解家看好的书院里,应该就不会有那样无聊的渣滓了罢?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到一个新环境,总是有人当他柔弱可欺,在他身上做一些无趣的恶作剧。
  不过他现在算是背靠解家这座大山,这样的麻烦应该会少上一些?
  汤婵不知程徵心中所想,来到书房,她让程徵坐下,抽出几本四书五经,随口考校了一番。
  程徵收束心思,认真答了起来。
  面对汤婵,他自然不会藏拙,于是很快,汤婵从一开始的赞许,逐渐变得惊讶起来。
  ——这孩子实在太聪明了。
  已经学过的东西暂且不提,完全陌生的内容,程徵只要看一遍,就能丝毫不差地背下来。
  汤婵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认真,还是第一次见到过目不忘的人,知道自己这点三脚猫水准恐怕不够评判,于是等解瑨回来,汤婵把程徵拎到了解瑨面前。
  解瑨听她一说,也不由生出兴趣,抽出时间跟程徵关起门聊了聊。
  比起汤婵的随意施为,解瑨的考校就严格多了,但一个时辰之后,解瑨也同样没能抑制住心中的惊讶。
  “天资极佳,甚至比起我当年都只强不差。”解瑨叹道,“若非我实在太忙,定要将他收作学生不可。”
  他难得瞧见一个这样的好苗子,爱才之心大起,“这样的天分,只要有名师教导,不出两年,这孩子便能下场试试了。”
  汤婵没料到解瑨的评价居然会这样高,不由惋惜道:“但他的父亲曾是贱籍,后来才脱籍改良……”
  解瑨却说道:“贱籍改良三代内不许科举,但若有三位官员保举便可破例。只是士大夫看重名声,能让官员为此破例的良才少见而已。”
  汤婵仔细想了想,不确定道:“你这样一说,我好像隐约记得吏部有位陈大人,是书童出身?”
  解瑨颔首,“陈郎中本是柳城李家的书童,李氏本家子弟不争气,反倒是他这个书童极为出挑,李家家主便将陈郎中放良,又运作一番送他下场,陈郎中不负所望,果真考取了功名。陈郎中念这份大恩,这么多年一直为李家出力。”
  他问汤婵,“那孩子品性如何?”
  汤婵沉吟道:“我同他接触不多,但他很知进退,倒不像是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人。”
  “那咱们继续看看,若是人可靠,收作弟子也无妨。”解瑨道,“桓哥儿没有兄弟,多得一份助力也好。”
  他说这话时看了一眼汤婵,汤婵注意到了他的眼神,但只当作没看到。
  什么意思,想让她生孩子?
  去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解瑨也只好无奈一笑,认命起身去给认识的人脉写信,安排程徵入学的事情去了。
  既然得了解瑨看重,程徵在解家便不再是寄人篱下,汤婵名正言顺地给程徵提了待遇。
  之前程徵一直住的是客院,汤婵另挑了一个二门外的院落给他,又给他安排了人手,一应份例只比解桓稍低一些。
  于是程徵莫名其妙地被通知要搬家,新院子还添了一批伺候的人,见到他都行礼敬称“少爷”,程徵差点落荒而逃,转头便求见了汤婵。
  “你来啦?”汤婵笑道,“快坐,正好,我跟你说一说去书院的事。”
  程徵一懵,还未来得及开口,就被汤婵安排得明明白白,“……你解叔十分赏识你,还说若不是他太忙,怕耽误你的学业,定要将你收为弟子呢。不过他亲自给翰川书院的山长写信引荐了你,若你愿意,就由我们资助你去那儿读书。”
  程徵反应过来汤婵说了什么,心中的忐忑已经近乎变成惶恐了。
  解大人赏识他?还要送他去翰川书院就读?
  哪怕身在市井,程徵也听说过翰川书院的名声,那哪里是他这种人能去的地方?
  汤婵看出了他的不安,故意说道:“你应该知道,我小儿子桓哥儿就在翰川书院,若多个人照应,我也能更放心。”
  果然,听到这里,程徵微微松了口气。
  得知自己对夫人有用,他才敢接受这份厚重的好意,“多谢夫人,小……我一定不负夫人所托。”
  只是程徵心里也明白,比起这份慷慨的帮助,自己如今能做的实在微不足道。
  他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夫人和解家。
  说曹操,曹操到,正当二人说起解桓,外头传来一个孩童的喊声。
  “母亲,我回来啦!”
  第107章
  翰川书院每旬有两日休沐,上八休二,若逢只有二十九日的小月,则在最后一旬上七休二,若遇上节日,则再行调整。
  解桓迎来了书院的第一个旬休,下了学便往家赶。
  见解瑨迈着小短腿奔进屋子,汤婵不自觉露出一点笑意。
  她让双巧取来棉巾,伸进解桓的衣裳里给他擦汗,“想没想我?”
  解桓刚要点头,突然想起什么,扭过头哼了一声,“才不想你!”
  汤婵哭笑不得,“为什么不想我?”
  她给解桓灌迷魂汤,“我都可想你了。”
  “我才不信!”解桓忍着委屈,嘴巴都扁了,“书院那么远,你都没有送我!”
  “这个是我不对。”汤婵先认错,然后跟他解释,“我在外祖母那儿有点事耽搁了,没来得及回来,这回你去书院,我一定亲自送你,好不好?”
  解桓半信半疑地看着汤婵,“真的?”
  汤婵指天誓日地保证,“绝对真的。”
  解桓表情好看了一些,他又小小地哼了一声,“好吧,暂时原谅你了。”
  汤婵笑眯眯地捏了捏他的脸蛋,真好哄啊。
  “对了,来认认人,”她给解桓介绍程徵,“还记不记得程徵哥哥?以后他就要跟你一起去书院读书了。”
  解桓见过程徵一回,但那时他还小,小孩子忘性大,此时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不过小孩子对大孩子总会带着一点亲近,他好奇地看向程徵,礼数周全地行礼,“程徵哥哥。”
  解桓叫了哥哥,程徵却不会真的把自己当成兄长,他恭敬地回礼,“小少爷。”
  汤婵有意叫他们二人熟悉熟悉,便留他们一起用了晚膳。
  程徵有些不自在,汤婵并不指望一蹴而就,也不去管他,只笑吟吟地听解桓叽叽喳喳地说着书院的事,“……书院特别大,我跟几个同窗去探险,还被褚老先生骂了……褚老先生好凶的!不过其他先生都还好,钱老先生脾气就可好了,从来也不生气,老先生的夫人还给我们做点心吃……”
  许是接触了同龄人,解桓连话都多了不少,看他这样活泼,汤婵总算放下了心。
  她叮嘱道:“解桓小朋友,尊师重道,不许跟小伙伴一起欺负先生,听到没有?”
  “知道啦!”解桓还挺生气,“母亲这话好没道理,我何时不尊敬先生了?”
  汤婵说道:“我这不是看你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怕你调皮捣蛋嘛。”
  “才不会呢!”解桓气鼓鼓道,随即他眼珠一转,“要是母亲担忧,不如多来看看我,亲眼见见我听不听话好了。”
  汤婵忍不住笑了,“就你机灵!快吃饭,吃完好回去休息,你的将军还等着你呢!”
  解桓这才赶紧认真吃起饭。
  他好久都没见到他的小公鸡啦!
  不过还好,将军还是那么精神奕奕。
  用完晚膳,解桓迫不及待地回了房,眼睛发亮地看着将军。
  正要抱起小公鸡说话,姜妈妈突然进来传话,“小少爷,二爷回来了,叫您去书房呢。”
  解桓的好心情哗啦一下就没了。
  父亲叫他去书房,一定是要验查功课的!
  心知无论如何也躲不去这一遭,解桓苦着小脸,怀着壮烈的心情来到了解瑨的书房。
  ……
  战战兢兢地答完父亲的考校,解桓小心地觑着解瑨的表情。
  平心而论,解桓的表现在他这个年纪来看已经很不错,只是离解瑨的预期差了口气,特别是如今多了程徵做对比,解瑨总觉得有些遗憾。
  但想到汤婵劝过的话,解瑨还是放柔了语气说道:“还可以,只是这几个部分还不太熟,要多加练习。”
  解桓松了口气,连忙应下,“是。”
  虽然顺利过了考校,但解桓的情绪并不高。
  即便解瑨态度温和,但他能察觉到父亲其实并不算特别满意,只是不说出口而已。
  解桓闷闷不乐地回到汤婵给他布置的小书房,把自己关了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