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122节

  这场大火也是有心人特意为之,目的就是毁尸灭迹,想借一场大火把他们侵吞国有资产的事实掩盖过去。
  这事之后,工厂彻底倒闭,兴盛了几十年的申一纺织厂就此落下帷幕。
  厂里一堆烂账,不光是欠了原料商的货款,交不出货的违约金,还有员工们的工资,市里准备把厂盘出去,要求就是接盘的人要一并把这些烂账接下来。
  民间有不少私人企业家想把工厂盘下来,但是查完账后所有人都退缩了,厂子里至少积压了数千万的烂账。
  这么大的债务,一般私人企业家根本撑不起来。
  再一个就算他们有这么多钱,也完全可以换个地方批块地,体体面面盖个新工厂,何必要死磕在这个被烧得半毁的老工厂上?
  事情陷入了僵局,申一纺织厂销售部的汪经理不知从哪里知道南方服装厂在找厂房,找到了董杏花,他希望董杏花能把老东家盘下来。
  董杏花能怎么办?
  自然是回绝了。
  她算了笔账,申一纺织厂是一家超级大厂,原来鼎盛时期,厂里有数万员工。经过这几年的优化裁员,厂里目前也有五千多员工。
  就以五千来算,每人每月三百块,欠薪数月,短则个把月,长的甚至有小半年,光是员工工资就要发出去四五百万。更别说外面那些烂账,欠原材料厂的钱,因为发货不及时的违约金,起码有好几千万。
  这么多债,南方服装厂这么个小虾米根本消化不了。
  可汪经理也没办法,这一两年,厂里效益不好,好多员工都拖了至少小半年的工资。
  以前大家能熬,是抱着和厂里一起渡过难关的念头。如今厂子彻底倒闭了,员工没了着落,至少要把该得的工资拿到手。
  抱着这个想法,汪经理不断奔波,谈下条件,只要南方服装厂能把申一纺织厂盘下来,并且把员工工资发下去,厂外那些欠款、违约金就不用他们负责。
  但即便如此,徐荷叶他们依然拿不出那么多钱。
  九一年一整年,厂里其实都没挣到什么钱。也不能说没挣到钱,只能说是挣到的钱和支出持平。买下扈城两家商铺花了近两百万,京市六间商铺,月租金有高有低,平均每个月六千块,签三年合同,租金年缴,一年租金就是四十三万。加上装修,置办家具,四十多万。
  厂房租金,员工工资,买原材料……哪哪都需要花钱。
  而夏季衣服的客单价普遍比冬衣低,翻了年,扈城的三家店都没有再现过年底的销售神话,每个月每家店销售额在二三十万是常态,好的情况下卖过五十多万,但也只有那么两次。
  扣除员工工资、房租以及服装成本,利润差不多在十万到十五万,三家店的利润刚好买下那两家店的产权。
  而京市的六家店,年中开业,真正开始赚钱也是在年底过年前那一个月,还没能实现收支平衡。
  1991年初,公司账上有六百多万的现金,到九二年春天,公司账上的现金依然是六百来万,一分没多,甚至还少了一点。
  六百万,工人工资倒是能发得出来。但这样一来,厂里账面上就一分钱都没有了。
  九家商铺,那么大工厂,近两百号员工,手头一分钱都没有,万一出点什么事,他们南方服装厂怕是就得重蹈申一纺织厂的覆辙。
  虽然盘下申一纺织厂的诱惑确实很大,但实力不允许,董杏花也只能无奈地拒绝了汪经理。
  事情转机出现在5月,1992年5月,徐荷叶曾经买的两百股飞乐音响,一百股豫园商城迎来了它们最高光的时刻。
  飞乐音响直接涨到了三千五百五十元,豫园商城股价破万,徐荷叶是卡着股价顶点卖出去的,两百股飞乐音响直接卖了七十万元,一百股豫园商城卖了一百万。
  如果加上这一百七十万元,盘下申一纺织厂后,他们手头还能剩下两百七十来万,这么多钱起码能支撑工厂运转一年。
  有这一年时间的转圜,徐荷叶有信心能熬过缺钱的难关,让工厂经营走上正轨。
  当然,徐荷叶想要盘下申一纺织厂,不仅是看中了工厂那庞大的厂房,还有它精湛的纺织工艺。过去那几十年,申一纺织厂生产出来的面料,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经过这一年多的经营,徐荷叶发现,真正让南方女装挣钱的还是冬天的衣服。
  徐荷叶想集中精力专门做冬衣,尤其是羽绒服。
  但要做出好的羽绒服,优质羽绒和优质面料缺一不可。
  如果能把申一纺织厂盘下来,就能同步继承它优秀的纺织技术和生产线,徐荷叶想要研发出密度更好,支数更细,防水防油纺钻绒的三防面料。
  第176章 大发雌威
  董桃花洗完碗, 甩着手从厨房出来,就见徐荷叶站在日历前发呆。她伸出手,在女儿面前挥了挥, “发什么呆呢, 你爸呢?”
  徐荷叶回过神, 左右看了看,“去卫生间了吧。”
  董桃花又走到卫生间门口,敲了敲门:“徐辉,你在厕所?”
  “在, 马上出来。”徐辉说着,按下冲水马桶, 一阵水声过后, 他从屋里出来,“你去上吧。”
  董桃花摇头:“我不上厕所, 就是你们俩是不是该去二哥家拜年了?”董桃花说的二哥就是纪为民。
  徐辉继父家除了纪为民, 还有几个兄弟, 不过来往不多。
  那几兄弟对徐辉态度都挺冷淡的,再加上这两年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几次三番后徐辉就明白了,他和这几个继兄弟之间并没有多少兄弟情谊。
  既然人家不愿意和他走动,他也懒得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如今几兄弟里往来较多的还是只有二哥纪为民。
  年初一,小辈要去给叔伯拜年。其他人家不去, 二伯纪为民家还是要走一趟的。
  “嗯。”徐辉点了点头,“我是准备上个厕所就和荷叶一起去二哥家。”
  “那你们快点出发吧, 时间不早了,总不好挨到中午去给二哥二嫂拜年。”
  “行。”徐辉说着,去厨房把家里剩下的最后两盒山药提了出来。
  本来他们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排骨炖山药, 不过年前纪为民给他打电话,说他岳母脾胃不好,看了中医,也不能吃药,只说要食补。山药健脾胃,徐辉就把家里这两盒留了下来,准备初一拜年给他们带过去。
  父女俩到屋门口换了皮鞋,一起出了门。
  出小区,找到公交站,坐上公交,再转两道车,下车,走一段路就到了纪为民住的小洋楼。
  过年期间,方便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不关门。父女俩进了门,就发现客厅里坐满了人。除了纪家另外几个兄弟外,还有一些陌生客人。
  何知君脸色不是很好,不只徐辉和几兄弟关系冷淡,就是纪为民和他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主要是四兄弟,除了纪为民外,纪家其他三兄弟发展得都不算很好。那三个还有那几个妯娌,总觉得老纪能做到教育局招生办主任的位置,是老爷子给他谋划的。
  天知道,老爷子都去世多少年了?
  再一个,当初他们刚平反回来时,所有人都缠着老爷子找关系找人脉,给他们安排好工作好位置,只有老纪,去了一个普通中学当了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师。
  要不是他教书勤勤恳恳,后来抓住机会进了教育局,工作出色,再加上她娘家也帮忙使劲,老纪仕途才慢慢有了起色。
  可人家不看这些,从前那十多年苦熬日子的时光人家全当看不见,就盯着现在,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上蹿下跳的闹腾。
  老大家的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混了几年,现在想让老纪把他弄进教育局吃公家饭,这怎么可能呢?
  教育局又不是老纪开的,他管招生,可不管招聘。
  还有老四,生个儿子就当宝,从不好好教育。才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成天打架闹事,打同学就算了,还把上前制止的老师给打了。
  这下倒好,被学校劝退了。
  没学上,又找上老纪,让他出面给学校施压,再把他录取进去,还要进好学校,进好班。
  说什么他儿子不学好,都是因为之前学校不好,进的班也不好,若是能进个好学校,和那些聪明孩子,学神学霸做同学,耳濡目染,孩子肯定能学好。
  何知君只想狠狠呸他两声,把只狼放羊群里,她都怕那群好学生被他给带坏了。
  老五呢,孩子还小,才上小学呢,倒是不用老纪帮忙。就是老盯着他们家,生怕老爷子留下了什么财产没分给他们。
  见到徐辉和徐荷叶过来,何知君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二嫂(二婶),新年快乐。”徐辉和徐荷叶异口同声道,“给你拜年了。”
  徐辉接着把手里的东西递过去,何知君接过礼盒,笑道:“来都来了,还带什么东西。”
  徐辉道:“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年前我听二哥说起,亲家阿妈脾胃不好,这里头的山药、莲子都是健脾养胃的食材,您送过去,让亲家嫂子每天蒸一点给老太太试试。”
  何知君有些感动,她妈年纪大了,各种身体机能都在衰败,肠胃尤其不好,冷凉荤腥都不能吃,吃了就拉肚子。
  找了相熟的中医给老人家看,说是脾胃不调,偏偏老人家年纪大了,很多药都不能吃,怕身体适应不了。让他们给老人家食补,多煮点诸如小米、南瓜、山药、莲子等健脾养胃的食材给老太太吃。
  何知君就把徐辉之前给他们家送的山药送回了娘家。
  那些山药,她之前在家里炖过,品质极好,茎肉洁白、组织细密、质糯清香、久煮不糊,和排骨炖汤有种独特的清香气,做山药糕也很好吃,最重要的是吃了胃很舒服。
  纪为民的胃也不好,那些年在牛棚的人多少会受一些磋磨。他要是头天喝了酒或者吃了荤腥油腻,肠胃不消化,早上起床就会口干口苦,还有口气。
  何知君给他炖了山药汤,晚上热乎乎连汤带排骨吃一碗,第二天口腔意外的清爽。
  她把山药送回娘家后,嫂子便按照大夫交代的,每天煮饭时给老太太蒸一小节,碾碎了和米饭一起吃。吃了小半个月,老太太腹泻的情况好了许多。
  眼瞅着山药都快吃完了,何知君还准备找徐辉让他帮忙买一些回来。没想到徐辉已经把东西带了过来。
  “嫂子,目前家里只有这么多。不过您放心,我给赣省那边的朋友打了电话,让他们去乡下帮我买一些寄过来。
  等东西到了我就给你们送过来。我买的量多,除了亲家阿妈的,你和二哥也可以经常吃吃。”
  纪为民的胃怕是也不太好,他有几次和纪为民一起吃饭,就闻到了气味。
  何知君激动又感动:“老三,多谢你。”
  “买山药花了不少钱吧,我把钱给你。”说着,拿了钱包就要给徐辉拿钱。
  徐辉连忙拒绝了:“二嫂不用了。没花多少钱。”
  “再说了你和二哥帮了我们那么多,给你们买点土特产还要你们拿钱,那我是什么人了?”
  不说年少时纪为民还有何知君对他的照顾,就这两三年,纪为民给他的帮助就不是一点钱能回报的。
  纪为民帮忙出具的遗失证明保住了荷叶的前程,还有继父帮他要回来的亲生父亲的房子,如果纪为民有私心不给他,他也没办法。
  不,他甚至不知道亲生父亲曾经给他留了这样一份保障。
  “行,那嫂子就厚颜收下了。”见徐辉坚持不要,何知君也没有再坚持。两家是亲人,不是外人。回头她和老纪在其他方面找补回去就行。
  客厅的纪家老五纪为达见到这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白眼一翻:“马屁精。”
  “都是兄弟,怎么就给老二家里送东送西,还不是看老二现在当官了,条件好。还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啊。”
  何知君闻言,脸色拉了下来。
  她将手里的山药礼盒小心放下,沉着脸看向纪家老五:“老五,你这是什么意思?”
  “还好意思说什么‘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不就是你当初的嘴脸吗?老三刚回扈城,说请你们几兄弟一起吃顿饭。
  你们呢,觉得老三条件差,生怕老三黏上你们,拖家带口去吃大户就算了,吃完嘴角的油渍都没擦干净,就开始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再后来,知道爸把老三亲爸分的那个房子要回来后,你们又开始闹。非说老三不是爸亲生的,不该拿这房子。非要老三把房子买了,把钱拿出来给你们分了。”
  “逼得老三按照市价拿钱把房子买了,你们才消停。你们没把老三当兄弟,还想要人家的东西。纪老五,我怎么没发现你小子皮这么厚呢?”
  “你这脸皮长你脸上真是可惜了,该拿去筑墙。用你脸皮筑的城墙,当风雨不侵,刀枪不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