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44节
“我们妇联是每年五月都会做一次体检,你爸爸呢,今年六月刚做的体检,各项指标都好着呢!”
1985年,为了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
京市出了政策,全市270多个中央、市属、部队、工矿企业、区县和街道、乡镇医院,将为全市11.2万多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免费体检。
这次京市教师大体检,总共有两万多名教师在体检中检查出了疾病,随后得到了及时治疗。
之后,各省各市越来越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并且陆续建立了教师体检制度。
赣省远离京师,政策下达地方需要一些反应时间,不过也在今年三月把教师体检提上了日程。
县医疗资源有限,人手有限,体检的学校有早有晚,徐辉他们高中就是晚的那一个,拖到了六月,好在指标都好,能吃能睡,身体健康。
徐荷叶没想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政府单位和教师体检。
“那妈,你把你们的体检报告单给我看下。”虽然听母亲说一切都好,但她还是想亲眼确认一下。
“我还能骗你不成?”董桃花说着,还是从柜子里把两人的体检报告单拿了出来。
徐荷叶先看常规指标,确定都没有问题后,便把注意力集中放到了徐辉的肝脏体检上。她前世带着徐辉求医,看得检查单子多了,很多指标瞟一眼就知道是什么问题。
看完,徐荷叶放下心来。
很好,爸爸的肝儿现在还是很健康的。
徐荷叶放下报告单,打了个哈欠。董桃花也累了,坐火车是件十分耗人精神的事儿。把报告单放回原位,一家三口各自回屋休息。
徐荷叶再次醒来,天已经擦黑。她从房间出来,父母的屋里还是一片安静。
肚皮有些饿了,徐荷叶也没有去打搅父母,而是决定下楼觅食。
他们家在县里,位置还算是中心位置,走两步路就到了老街。
老街里都是开店做生意的,有卖伞的,有修鞋的,有卖香烛爆竹的,有卖婚庆用品的,当然也少不了开店卖吃食的。
徐荷叶打算去吃碗拌粉,赣省鱼米之乡,盛产稻米,各种米制品都很出名。米粑、年糕、米线、米酒,都是这里的特产。
徐荷叶找了家店,开了十来年了,以前爸妈没空做饭,她就经常来这家吃。
她要了一碗酸辣米粉。
米粉刚从后厨端出来,就有一股独特的酸辣香气扑面而来。
徐荷叶不由自主地咽下一口口水。
她迫不及待地端起汤碗,找到座位,坐下,拿起筷子准备开吃,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一声轻笑。
徐荷叶抬起头看过去,就见一张漂亮的小圆脸正笑意盈盈地看着她。
第71章 旧友
徐荷叶看着她, 总觉得有些眼熟,可仔细想又实在想不起她是谁。
吴玉兰见徐荷叶看着她一脸疑惑的模样,顿时有些不高兴了, “不是吧, 徐荷叶, 你才去扈城几天啊,这就不认识我了?”
小圆脸,咋咋呼呼的性格,徐荷叶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熟悉的名字。
“吴玉兰?”她记起来了, 这是她小时候最好的朋友。
两人还在娘胎里就认识了,后来读小学, 到初中二年级, 两人都是好朋友兼同班同学,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徐荷叶回到扈城结束。
只是对徐荷叶来说, 她已经十几年没有见到吴玉兰了。
但对吴玉兰而言, 徐荷叶才走了不到半年。
徐荷叶揉了揉眼睛, 随便找了个借口,“刚刚吃粉呢, 雾气熏了眼睛,这才没看清你的样子。”
“我就说嘛,你怎么会这么快就把我忘了。”吴玉兰拉过凳子,一屁股坐到了徐荷叶面前。
徐荷叶看着吴玉兰身上写着吴记面馆的围裙, 问了个蠢问题:“玉兰,你在这家店做暑假工啊?”
吴玉兰狐疑地看向她:“徐荷叶, 你到底怎么了?这就是我家店啊。”
“啊,对,我想起来了。这是你家店。”徐荷叶一拍脑门, 真是昏了头了。这家店确实是吴玉兰家的店。
78年改开后,吴父吴母便在这里开了这家粉面馆。
吴父有一手好手艺,尤其是他炸的辣椒油,简直是招牌。所以粉面馆一开业,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开了十来年生意一直不错。
只是——几年后她回来接父亲去扈城时,这家粉面馆已经改成了洗脚店。
听相熟的邻居说,吴玉兰一家把店盘了出去,带着女儿回京市了。
不过回去了日子过得也不是很好,一家三口挤在大舅哥家的地下室里,也没个正经工作。
为了养家糊口,吴父给人扛东西,卖力气,不小心摔断了腿。吴母没法子,就在医院找了个护工的活儿,伺候那些瘫痪的老头老太太,成天和屎尿打交道。
吴玉兰回了扈城,却跟不上那边的教育,最后没考上中专,也没考上高中,在家混了两年,进厂打工。
吴家老太太只要一说起这件事,就要骂小儿媳妇薛羽是个害人精。
徐荷叶那时自顾不暇,也顾不上打听吴玉兰的近况,卖了房子匆匆离开了。之后便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她没想到重来一回,还能见到童年时的挚友。徐荷叶看着吴玉兰,十分高兴,这次可不能再失联了。
徐荷叶道:“玉兰,能看到你真高兴。我现在住在扈城……樟树巷,巷子口有一家金谷杂货铺,铺子老板娘姓柳,我叫她柳姨。杂货铺有固定电话,号码是……,你有事,可以给我写信或者打电话啊。”
“好,我肯定会给你写信的。”吴玉兰去柜台拿了纸笔,把徐荷叶说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记了下来。两人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猛地分开这么长时间,她是真的很想徐荷叶。
不过——“你去扈城了怎么也不给我写信?”吴玉兰不高兴道。
“我写了的。”徐荷叶说完一顿,写信的是前世的徐荷叶。
今生的徐荷叶,险些把这个童年挚友遗忘在时光深处,她顿了顿,认真承诺,“玉兰,你放心吧,我回去就给你写信。”
“嗯嗯。”
徐荷叶吃完粉,要去付钱,吴父却死活不肯收,“荷叶,去了扈城一趟,和你吴叔生疏了。”
徐荷叶:“……”
“好吧,多谢吴叔请我吃粉。那我和玉兰出去玩儿了。”吴玉兰摘了身上的围裙,小姐妹俩出了粉面馆,在老街里逛了起来。
街头新开了一家蛋糕店,徐荷叶过去买了两块奶油面包,给吴玉兰分了一个。
吴玉兰也不客气,接过面包,咬了一口,又叹了口气。
“荷叶,扈城真的有那么好吗?”
徐荷叶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认真算起来,扈城并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但那里却是父母的故乡,是他们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地方。
78年,知青回城政策出来后,多少已婚知青为了回城,不惜抛妻(夫)弃子也要离婚回城。
徐辉和董桃花都是扈城人,但他们已经结婚,且在这边有了正式工作,考虑到回去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两人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只是在他们心底深处,却从未遗忘过扈城。
徐荷叶始终记得前世她接父亲回扈城治病,从火车站下来时父亲脸上激动的表情。
后来,徐辉病重,时日无多时,才对她吐露过他的心声。
他说,每次回到扈城,他都觉得扈城的马路怎么能那么洁净,扈城的阳光特别灿烂,就连家门口最常见的大樟树都特别的葱郁和亲切……
可是后来他却向她道歉,他说对不起,是爸爸妈妈错了。
他说,如果不是我们的执念,非要送你回扈城。你妈妈或许不会死,我们一家留在赣省,依照你的聪慧和成绩,不说清北,不说复旦,但起码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你会和那些大学生一样意气风发,享受学习生活和恋爱,毕业后分配一个好工作,过着安稳但幸福的生活。
他说,对不起,要留你一个人了。
他说,孩子,以后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徐荷叶回过神,问吴玉兰:“你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吴玉兰又叹了口气:“荷叶你知道的,我妈妈也是知青。”
徐荷叶点了点头。
她知道,吴玉兰的母亲薛羽也是知青,不过她是京市人。
只是恰好和徐辉董桃花同一年下乡。
三人甚至是坐的同一班火车来的,下乡后又分到了同一个大队,因此成为好朋友。
后来董桃花徐辉准备结婚,薛羽也嫁给了吴父。之后两位女同志同时怀孕生女。认真说起来,她和吴玉兰的友谊,其实是父母辈友谊的延续。
吴父是本地人,薛羽当时要回城,同样只能选择离婚,抛下夫女独自离开。
她舍不得丈夫和孩子,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回城的梦想。
“你回扈城后,妈妈也想我能回京市。但——”她看了一眼徐荷叶,董阿姨为了荷叶的扈城户口千里迢迢奔回扈城的事情,巷子里的邻居都知道。
“但是我妈不舍得我一个人回去,怕我受欺负,怕我得不到好的照顾……她就想着把粉面馆转让出去,拿了钱一家三口一起回去,到了京市,他们可以重新找地方开店。”
“但是爸爸不是很愿意。京市对他而言就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况且在咱们赣省能挣钱的粉面馆,在京市未必受欢迎。听妈妈说,那边的人喜欢豆汁,喜欢炸酱面。他们不一定喜欢咱们这又辣又酸的酸辣粉。”
徐荷叶听完,才道:“那你是怎么想的?”
吴玉兰小脸丧丧的:“我和爸爸的想法一致。但是妈妈——”妈妈为他们付出太多了。好不容易能回去,拒绝了将来未必还有这么好的机会。
“实在不行,我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比较好,就像荷叶你一样。”这样,父母的事业也能保住。即便京市待不住,回来还有个退路。
徐荷叶:“那你有和吴叔薛姨说过你的想法吗?”
吴玉兰摇了摇头。
“其实我觉得你可以和吴叔薛姨好好商量一下。现在政策放开了,以后回城的机会肯定比以前多。
除了知青子女回城政策外,通过考京市大学的方式回去也不失为一条路。而且我听说,扈城政府正在考虑出台买房子送蓝印户口的政策,没准京市以后也会有这样的政策呢!”
“买房送户口?”吴玉兰眼睛一亮。
“是的。”徐荷叶点头,毫不心虚地编了个同学,“我们班上有同学父母在政府单位工作,听说是有代表提过这个建议。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落实,我就不知道了。也许两三年,也许七八十来年,但落实是肯定会落实的。你们也可以关注下。”
徐荷叶知道蓝印户口这个政策最早实行于1992年,而且只在一些中小城市实行。至于扈城京市乃至深市这样的大城市,要等到90年代中后期陆续落地。
这些城市之所以会出台这个政策也是因为楼市不景气,通过卖房送户口的方式来刺激楼市,但不妨碍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吴玉兰,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方向。
吴玉兰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