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她忽然觉得徐泽讨狗崽的决定无比正确。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家里养了狗看家护院也好过天天提心吊胆。
徐泽打了个哈欠,“不说这个晦气玩意儿了,睡吧。”
陶枝满腹心事的闭目想了很久,才渐渐睡去。
过了三日,张卫和乌仁倒是登了门。
徐泽正坐在廊下晒太阳,只见张卫抱着个箩筐,乌仁提着两只猪腿一条青鱼进了院子。
徐泽一脸苦相,“怎么又是猪蹄子?”
第53章
在徐泽连续吃了几天黄豆炖猪蹄之后,他对猪蹄有点儿生理上的抗拒。
乌仁走到廊下来,难得的露出一个戏谑的笑容,“怎么?吃腻了?以形补形,你还得多吃点。”
徐泽闻言嫌弃的撇了下嘴,把脸扭开。
“徐二哥,老万家那只黄狗一窝生了七个,我挑了两个最机灵的给你送过来,你看这毛色多好看!”张卫笑吟吟地把装着狗崽子的箩筐放在他脚下。
徐泽低头看去,竹编的筐子里垫了稻草,两只狗崽子蜷缩着像一团团橘黄色的棉絮,一只睡得正香,一只刚好醒来,乌黑的眼珠子湿漉漉的,此刻也打量着来人。
徐泽出声逗了逗,捏着它的后颈皮把狗崽子拎了起来,小狗崽悬在空中吓得紧张的哈气,眼皮一眨,发出奶声奶气的呜咽声。
徐泽越看越爱,把狗崽放在膝盖上满意的呼噜起毛来。
陶枝听到动静,从房里出来和他们打了声招呼,笑着说:“多谢你们来看他,还带这么些东西,一定留下吃了晌午饭再走。”
张卫乐呵呵的搓了搓手,“那定是要尝尝嫂子你的手艺的。”
“你们先说说话,时辰差不多了,我这就生火煮饭去。”陶枝抬腿便往灶房去了。
这边张卫提了两把椅子出来,三人坐在廊下闲聊。
“昨天夜里抓到他了。”乌仁突然说。
“谁?”
张卫冷哼一声,“还能是谁,姓董的呗。他在山里躲了四五天,饿得受不了了回村子偷人家的馍馍吃,被抓了个正着。现在人被打得不成人样了,绑起来扣在里正家里,他老娘跪在外头求情,哭得哟,十里地外都能听见,我们过来也是想听听你有没有什么说法。”
“一报还一报,你们找个机会把他腿打断了吧,和里正说,我这儿收他十两的赔偿费,往后就不计较了,留他一条狗命,给他娘留个念想。”
徐泽说罢,抬头看向院落上空暖黄色的太阳,树影绰绰之间散碎的光斑有些刺眼,他不由得将眼睛眯了起来。
过了这回,那人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趁他们闲聊的功夫,陶枝把青鱼煎好了,黄豆猪蹄汤用小火煨上,便张罗着让张卫他们帮忙把堂屋的桌子搬出来。
她想着外面也不热,徐泽腿上打着夹板不好挪来挪去,不如就坐在廊下吃。
饭菜端上桌,四菜一汤,有鱼有肉。
徐泽看到那钵黄豆猪蹄汤叹了一口气,筷子都不想伸,陶枝见了,给他舀上满满一碗,轻飘飘的瞟了他一眼。
徐泽有苦难言,见张卫吃得不亦乐乎,忙把猪蹄舀给他,殷勤道:“你爱吃这个,来,多吃点……”
“这怎么好意思!”张卫嘿笑一声,端起碗喝了一大口汤。
一顿饭结束,乌仁和张卫也一并告辞,陶枝特地包了些柿饼让他们带回去吃。
山中无他事,烟火岁月迟。
日子一晃,就到了立冬,天气也在一夜之间冷了起来,陶枝一早起来也翻出一件薄棉衣穿上。
到了冬闲月,田里的活儿都到了尾声,家家户户都开始为冬日里最寒冷的日子做准备,砍柴的,补衣的,备炭去城里卖钱的,修缮房屋的,村道上也多了许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嗑的庄稼人。
小雪前后,天气一直不太明朗,整日阴沉沉的。
这天一早,北风一卷,外头零零星星下了点雪籽。徐泽才从榻上下来就冻得直吸气,非嚷着要生个火盆。
“这才冬月,哪里就那么冷了?”陶枝把拐杖递给他。
徐泽哆哆嗦嗦的接过去,不满道:“都下雪了,还不肯生火盆,陶东家,你过日子真是精打细算。”
陶枝不理他,自顾自地打开装衣裳的箱笼。
自从徐泽折了腿以后,他的生活起居,饮食作息,都得听她安排,他便给她起了个陶东家的名号。
他只叹道,自己和那酒楼里的长工似的,东家让他往东便不敢往西,东家让他吃稀的就不敢吃干的,没了自由不说,一日日被安排这样那样的活计,还没有月钱拿,实在是可怜。
陶枝起初还与他分辨,现在都听顺耳了,随他去了。
“你这是才下床才觉得格外冷些,活动一下就好了,我给你找一件厚些的棉衣穿上。”陶枝在他的箱笼里翻了半天,竟也只找到两件夹棉的袍子。
“你要是怕冷,就把这两件都穿上吧。”陶枝把衣裳堆到榻上。
“害,这会儿也没那么冷了,我穿一件就行。”徐泽嫌穿多了臃肿难看得很。
自从他屡次靠着美色哄骗陶枝与他亲热起,他便有些刻意的保持着身上的装束得体,日日把胡茬也刮得干干净净。
“那你先穿衣裳洗漱,我把鸡崽子挪到后院的棚子里去,弄好了咱们就出门。”说罢,陶枝推门往外走。
这鬼天气陶枝原也不想出门的,可到了给徐泽腿上换敷料的日子了,今日怎么也得往镇上去一趟。
一柱香后,两人都收拾妥当了,陶枝便锁了院门搀着徐泽往林里正家去借驴车。
因下着雪籽,北风又紧,林里正心疼自家驴子受冻便没吭声。
陶枝从袖中取出一小块碎银子,搁在桌子上,笑着说:“林里正,今日上门来得匆忙,什么也没带,这银子就当是给您孙女买饴糖吃的。今日日头不好我俩也晓得,实在是我夫君的腿伤该换药了,必须得去一趟镇上。”
那林里正把拳头抵在嘴边咳了一声,脸色也好看了许多,“乡里乡亲的,你们遇到难事合该帮衬一把,讲这些虚礼做什么。”
“老大,去后院把驴牵出来套上车。”林里正朝着在院子劈柴的大儿子喊。
林里正一家子也算是热心快肠的,只是今冬冷得早,他们家的驴子忙了一年都没休养过。他家老二又看好了人家,半月前才纳了彩礼过去,家中多少有些银钱不趁手,这才红着脸收下陶枝的礼。
这些弯弯绕绕徐泽并不知情,只叹自家也该买个能架车的牲畜才好,每回借来借去,还要看别人脸色,好生麻烦。
徐泽戴着斗笠在前头赶车,陶枝撑着一把油纸伞,勉强能挡点风,还好两人才走到半路,雪就停了。
到了镇上,街面上都没几个人,他们一路无阻地赶着驴车到了医馆。
他们一进医馆,便有伙计迎了上来,那伙计只稍一打量,就晓得了他们的来意,径直将他们二人领到了内堂,将医馆唯一的那位疡医叫了过来。
“先脱了鞋躺到榻上去,让你娘子扶着点。”大夫把等会儿要用到的敷料等物一一拿了出来。
陶枝扶着徐泽躺到窗下的木榻上,上头只铺一层薄棉褥子,摸上去凉嗖嗖的。徐泽躺在上头,只觉得自个儿和案板上的肉一样,满心凄凉。
大夫将徐泽的裤腿挽起来,熟练的拆开夹板,将衬垫和敷料弃在一边。
他屈指一按,徐泽只觉得腿上一阵钝痛,像被凿子凿穿了似的,手指一抓忍不住抠紧了身下的褥子。
大夫将伤处擦洗,重新敷上药,“恢复得不错,再将养几个月便无碍了。”
陶枝谢过大夫便去柜台前付诊费,那山羊胡的老头认得她,他目光不善,讥诮地问,“这回姑娘你带够钱了吧?”
陶枝面上有些尴尬,取出半块银铤让他铰上二两上秤一称。
那老头“咦”了一声,心里嘀咕着,怎地此女家中可是发了笔横财?一出手便是二十多两的银馃子。
陶枝不等他问,将余下的银子装回钱袋里扶着徐泽就往出走。
徐泽好奇,“听这人的口气,好像认得你?我听他那阴阳怪气的语气,就知道这人不是什么好的,你可是在这儿受了他的气?”
往事陶枝不想重提,世人多是嫌贫爱富,费她口舌不值当。
“也没什么。对了,去了衣料铺子给你买两件厚棉衣吧,到了腊月愈发冷了,就穿这夹棉的你定受不住。再扯上几尺棉布,给你做几双厚些的足袜。”陶枝把他扶上驴车,自己也坐了上来。
“那成,去一趟衣料铺子,你别光想着我啊,我看你身上的棉袄子也旧了,到了你给自己也看一身。”徐泽拉了下缰绳,老驴便慢腾腾地往前走。
陶枝想了想,“买成衣不划算,还是买些棉絮扯几尺布我自己缝吧。”
“陶东家,咱们的银子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