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搬运谷米还需一些时间,黛玉策马直接进了荣禧堂,将要紧事交代小红。
  小红是个做事有眼力见的,急忙带着院中百姓,一起往南院去,又将主子交代的事情与自己母亲一说,众人便开始慢条斯理地搬运陈年谷米,一时人声鼎沸。
  莫云又说车马修整,愣是叫进府的两个小卒去叫帮手来领。
  李大年不识府中虚实,只以为此为巨恩。五石对贾府如今的库存不算什么,但却是将近五十斗,需要一袋袋穿过两条街巷,才能搬到城西粥棚。小小守城军头无车无马,人手搬抬不算易事,但人多却也不难。
  李大年恨不得将这一出“赈济义举”捧去献与闯王,甚至想要独占,自然依从,很快便不断有兵卒上门搬粮。
  如今却因一场“放行”,披着贾府的“德政”,得了百姓好名,一时真以为自己成了赈济功臣。
  可一趟趟将谷米如蚂蚁搬粮一般,从原先荣国府的黑油大门出,运往城西粥棚。
  百姓们看到义军从原来的荣国公府竟客客气气地往粥棚添粮,甚至天色已经变成猪肝一样危险的颜色都还在与夜色赶时间。第二日百姓们纷纷打听,那一日入城之事,自城西至城中,不胫而走,贾府的南院忽而门庭若市,义诊施粥终日不停,到府中做工的机会甚至是需要求人才能得到的。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被抄家、流言四起的贾府,竟在闯王新政初立之时,早已义诊施粥,甚至出粮赈济。
  贾府重立于京中的名声,便从这五石谷米开始,如微火燎原,迅速传开。
  不是旧贵胄,不是市井商,只是一个女子,扶着濒临破败的旧朝罪臣之名,硬生生挤入这座即将易主的京城之中。
  第87章 京中贵女3
  府门黑漆,仿若哑然张口,将她的心从进府后隔绝成两个世界。她立于马上,草草吩咐莫云嬷嬷几句关于送粮的事,语气冷淡得仿佛是在讲旁人家的闲事。随即甩开缰绳,不顾身后侍从目光,一路大步奔向正院。
  虽说自南院马厩入府,直通荣禧堂只需穿过两道中轴移门,林黛玉却仍是一路策马疾驰,未作片刻停留。
  身为主母,纵有万般权宜之举,也不该如此失仪。可回了贾府,进了那道黑油大门的那一刻,她只觉得心口像被什么堵住了,一口气悬着,不破不散。
  深秋的风带着冬日的寒,掀起她的兜帽,刺得她眼角绯红。穿过以前学跑马的正院,她只觉在马上的畅意已经变成了心口一片模糊而钝重的痛。
  荣禧堂的丫鬟们还没被南院通传,只见当家的姑娘翻身下马,拉着兜帽掩面直接上了自己的闺房。
  堂中平儿正与紫鹃低语,抬头见她疾步而来,皆是一惊。
  紫鹃一下子便发现自己小姐不对劲,“姑娘!”紫鹃下意识要迎上去。
  可黛玉却似未听见一般,径直推开屋门,反手关上,靠门而立,背脊微弓,一动不动。
  良久,门后传来一阵极轻极浅的呜咽,如漏雨穿瓦,紫鹃听出不对,心头一紧,便欲推门进去,却发觉门栓已落。
  平儿心想着姑娘在外可能被人欺负了,转身对楼下的丫鬟们沉声吩咐:“都闭好了嘴,不许往外嚼舌。”便亲自下楼压阵。
  小红闻讯赶来,先找一路小跑追来的卜旃问明情况,抬头望了眼那紧闭的门。她思忖片刻,便上楼敲门,轻声道:“姑娘,这府中陈谷虽已备出,可姑娘还未明言送往哪处,是直接去粥棚,还是……”
  门内一阵沉默。
  半晌,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
  “紫鹃、小红,你们进来。”
  二人对视一眼,俱是心中一松,随即轻手轻脚地步入。
  黛玉未在房中,透过大理石屏风,却见暖阁小几上伏着一纤细身影,肩头微颤,连背影都失了平日的端庄,只听得里面暗暗抽泣。
  紫鹃一下子便钻进了屏风里,轻唤一声“姑娘”,便跪坐在她身旁。
  小红守在外头,等了一刻,才轻声问:“林姑娘,那义军两人催得急,这五百石谷米,是直接运去粥棚好,还是……”
  黛玉气若游丝哑声道:“小红,这五百石谷米是我应下的,但是你和莫云嬷嬷只管叫这京里人都知道这些东西是我们贾府给的,最好叫他们别太轻易拿到那些东西,也要知道这不是谁来伸手就能得的。”
  小红立时心领神会,低声应道:“是,我就按姑娘的意思去办。”
  “兰哥儿呢?”黛玉轻声问。
  小红听得屏风后椅子微响,只见姑娘步出暖阁,面色憔悴,眼睑微红,却神色已稍敛。
  她答:“兰哥儿过了午就出了门。姑娘要不要我去找人催着回来?”
  黛玉自己都回来了,而他们还没回府,黛玉只怕有事,叹道:“派人去找吧。再去叫周瑞家的来,也把大奶奶叫来,交粮之事……你们是知道要护着府里体面的,便全权交给你们办吧。”
  小红领命而去,只留紫鹃一人,陪她坐着。
  四下渐静,窗棂轻响。
  紫鹃低声问:“姑娘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出了事?”
  “我这副身子,病病歪歪地吊着口气,旁人都说我命薄……可怎的我身边人,一个个比我先走?母亲父亲去了,老太太也走了,宝玉不知所踪,如今裴石……连一声吩咐也没有……”
  她声音哽住,从前她最爱动不动将“死”挂在嘴上,已经很就不说了。如今仿佛怕一说出那字,便真成了不归之人。
  “他怎么就不等我,不信我便走了,怎么就不跟我说一句呢……”说着,止不住滚下泪来。
  紫鹃听得心酸,眼圈也红了,轻声劝慰:“姑娘别怕,咱们等着总会有音讯的。裴总领这样的人,侍奉佛祖菩萨多年,定能有各路神仙保佑,不会轻易出事的。他是那等人,哪怕是危难,也定会设法脱身。”
  她轻轻摇头,泪水沾湿鬓边,只道:“便是今日进城,我才知处处为难,往后我一人撑着这府里,便再没人……再没人……”
  紫鹃听得心酸,只抚着她的肩,轻声劝道:“姑娘别讲这些话……姑娘如今是有福之人。您身边的人,是一个一个聚来的,都靠姑娘撑着府中才能过上这般日子。便是裴总领不在了,可还有其他人忠心侍奉姑娘啊。”
  黛玉却不再言语,便是裴石来了之后良久未曾哭过,倒一次性在这会都给还了。
  小红吩咐丫鬟传话去园子。李纨得知黛玉已经安然回府,心中一松,随即便有些发慌。
  她忙问:“兰哥儿可回来了?”却只听得下人回话:“还未回来呢。”
  李纨心里“咯噔”一声,她自然知道林姑娘是为着这件事才叫人传话的。显然,眼下人回来了,事却没成。
  黛玉在布置差事的时候,便想过在延义村留宿可能遇到跟裴石他们一样的危局,所以定好的无论如何得当天回到长安城。
  便是为了这样,让贾兰领着护卫在城西门里接应,免得进城石义军多事,节外生枝。
  人手备了,用于打点的银钱也给了,连兰哥儿年纪小,怕他应对不来,还特地叫了周瑞家的跟着。可如今看来,一切布置竟同虚设,贾兰他们不见踪影,反倒是黛玉他们自己应对守军,出米贿赂、应酬解围,全靠一人主张。
  纵然外头不知这前因后果,府中管事们却都心知肚明:兰哥儿这桩差事,是确实没办好。
  莫云便是没有指示也知道这事关巧,把送粮安排妥当,便叫人去寻兰哥儿回来。
  李纨也听得去南院打听的婆子嘴快,说了城西义军起了些动静。可打听后楼颦儿回来的态度,却什么也没有。她心头七上八下地想着如何解释,直到贾兰进门,这才赶着同儿子一道去了后楼书房。
  黛玉正与平儿交代事宜,书案上堆着账本与清单,灯下她神色倦怠,眉心蹙着,一看便是乏力中仍强撑着精神。
  如今进府的百姓日渐增多,黛玉已打算将宁府那边接应事宜交给平儿打理,以缓她身上重担。
  李纨同贾兰一道进来,刚跨门槛,黛玉便抬头看了一眼,只淡淡对紫鹃道:“奉茶罢。”
  李纨心中惴惴,贾兰亦觉不安。黛玉也没叫李纨焦虑多久,才放下手中账册,唤道:“兰哥儿,今日出门,可有遇上什么事?”
  她语气极轻,不带怒容,可一字一句都似平静水面底下藏着暗流。
  贾兰低头作揖,道:“是我不好,未能到城门接上姑姑,让姑姑受了委屈,险些误了事。”
  黛玉听罢,只略点头,道:“原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我在城西不见兰哥儿,若是等了半日倦了回府倒也还好,只怕你也给义军扣下了,险些叫我心里又多添一件事。如今见你安好回来,我也就安心了。”
  虽说没有以前那般夹枪带棒的,但李纨听得出黛玉说得温和,实则暗藏刀锋,只是她不好责备晚辈就是了。
  毕竟昨夜议事时时候已经不早,黛玉便将此事交给了李纨。虽说的是贾兰误事,但是便是平儿在,也知道在说她母子临事退缩、误事失信,黛玉不愿深究,反叫人无地自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