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门通七零 第62节
叶宁也摸了一颗糖拨开糖纸塞到了嘴里,随后她双眼一亮,这酥糖吃着很酥香,这两块钱倒是没有白花。
从供销社出来后,叶宁在街上缓缓走着。中途路过一家国营饭店,若不是店门口挂着招牌,她实在难以相信,这家仅摆放着七八张老旧桌子的小店,竟就是顾骁口中一般老百姓舍不得光顾的国营饭店。
不过饭店虽简陋,饭点时从中飘出的饭菜香气,却仍勾得人心生馋意。
叶宁走了一路也饿了,天气太热,她也不想吃包里的月饼和面包,见饭店的墙上挂着价目表,她就走进去想看得清楚些。
价目表上写着素面八分钱一碗,烂肉面一角三分钱一碗,馄饨一角两分一碗,豆角炒肉五角一盘,鸡蛋汤三毛一盆,红烧肉一块二一盘,烤鸭四块八。
叶宁身上只有钱,没有粮票,想在国营饭店吃饭心里还是有些气短的,然而就在她想着要不随便吃点自己带来的东西垫巴垫巴的时候,店里的服务员迎上来,热情地招呼道:“同志,吃点啥?”
叶宁还没来得及回答,只听店里另一个拿着抹布慢悠悠擦桌子的服务员嗤笑道:“切,临时工就是临时工,看他那屁颠屁颠的样子,真给我们丢人。”
叶宁看着一脸窘迫的小姑娘,没多说什么,只十分不好意思地朝对方摊了摊手:“恐怕吃不了了,我出门的时候太急了,只带了钱,忘记带粮票了。”
小姑娘先是愣了愣,随后压低声音对叶宁道:“没事,我有粮票,你说你吃什么,我给你垫粮票,你把粮票的钱给我就是了。”
叶宁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当即从包里掏出了之前买糖找的一块零钱道:“那真是太谢谢你了,我要一碗烂肉面,你看一块钱够吗。”
小姑娘急忙摆手道:“一碗烂肉面只要□□票,要不了这么多,你给我两毛钱就行。”
虽然早知道七十年代一块钱的购买力很强,但是叶宁还是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她想了想道:“我手里没有零钱,你可以把剩下的钱给我换成粮票吗?”
小姑娘闻言有些为难,现在城里户口每个月能领到的粮票都是有定数的。
她上个月刚当上国营饭店的临时工,一个月能领三十二斤粮票,比以前读书的时候多了八斤,也正是因为她胃口小,才有富余的粮票能匀给叶宁。
但是现在叶宁用剩的钱换,那八毛钱在黑市都能买到面值十来斤的粮票了,她可拿不出这么多。
小姑娘微微皱了皱眉头,小声说道:“我身上确实没有这么多粮票,除去中午我自己打算用的,也就只能给你两张二两面值的粮票了,我还是给你找钱吧。”
叶宁听了这话,觉得四两粮票也足够自己再吃两碗面,便没有再多计较,诚恳地说道:“四两也行,麻烦你了。”
给完钱,点好单后,叶宁就进店找位置坐下了。
小姑娘将钱和票交到柜台后,没过多久,面条便被端了上来。叶宁发现,自己的面碗下面还压着八毛钱和两张粮票。
叶宁看到面碗下的零钱和粮票,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便反应过来,小姑娘不仅没要自己的钱,还额外送了两张粮票,于是赶忙出声喊道:“诶!”
小姑娘听到声音,回头看了叶宁一眼,轻轻做了个“嘘”的手势,眼神中带着一丝慌乱与羞涩,随后便又赶忙转身去招待其他客人了。
或许因为小姑娘是临时工的缘故,明明是最忙的饭点,店里的其他服务员都不怎么动弹,只让小姑娘一个人在前面给客人点单,然后送钱找零。
欺压新人这种事情,看来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少见,叶宁看着小姑娘忙进忙出的样子,叶宁也想起了自己之前实习的那几个月。
当时家中变故,叶宁本以为实习结束拿到毕业证后,能争取到一个留任的机会便是难得的机遇。未曾想,因着那扇神秘的木门,她竟彻底摆脱了曾经如社畜般辛苦的日子。
饭店的面条味道确实不错,有别于家常味道,不过叶宁注意力在帮了自己的小姑娘上,倒是没顾得上细细品味。
从小姑娘给自己粮票和零钱的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对方不是爱占小便宜的性格,叶宁吃完面离开饭店钱,把从包里翻出来的两个月饼都塞到了对方手里:“吃的很饱,味道很好,也谢谢你的粮票。”
塞完月饼后,叶宁不等小姑娘有所反应,便迅速转身,抬脚快步离开了。
小姑娘看着手里的月饼,没忍住愣怔了一下,她手里的这个月饼,看着包装好像和昨天她妈从黑市买回来的月饼一样?
她记得这月饼好像六毛钱一个?如此一来,两个月饼岂不是就值一块二了?
刚才那个女孩子一下子给了自己两个,说是为了感谢她给的粮票?
反应过来小姑娘想去追叶宁,奈何这是上班时间,她根本就不敢擅离职守。
看着手里的月饼,小姑娘愣愣地想:四两粮票哪值这么多钱啊,早知道她刚才就收下那八毛的零钱了,这样还能让对方少破费一点。
第78章 自然就全然不知他真正的……
叶宁走出国营饭店后, 又在路边叫住一个婶子问清楚了城隍庙的方向。
好不容易来一趟镇上,叶宁琢磨着,怎么都得去城隍庙的黑市看一看。
此时刚过饭店, 日头大,镇上的人但凡是不用上班的, 都爱在家里眯会儿觉,就连家里那些精力旺盛的小男孩,也被家里的大人拘在家里,决计不让他们在日头最大的时候在外面疯跑。
这就导致街上除了一些极少数回家吃了饭急着赶回厂子里的工人外, 压根就没有什么行人。
就连路边一些国营店铺的工作人员, 也是手里拿着蒲扇, 有一搭没一搭扇着,不用走近看都能看出他们闭着眼睛在小憩。
然而等叶宁走到城隍庙后,走在路上的人就更少了。
虽然之前顾骁提过一下城隍庙的情况,但是等叶宁真到实地看过后,才发现这城隍庙何止破败啊。
早些年应该是很气派的红色院墙,被人砸的稀碎,地上全是碎石和杂草,偶尔有一大块还好好的立着也院墙,上面也是布满了烧焦的黑痕。
看着很宽敞的主殿和偏殿, 也是被烧了一大半, 地上的杂草和芦苇都快把地砖折完了。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叶宁才能在一片废墟中轻易找到两件看着还算能遮风避雨的残破屋子。
绕过荒凉的前院后,后院那一大片地盘看着就整齐不少了,虽然地上没像前院那样还留着一些碎地砖,但是至少没有杂草,叶宁一拐进院墙, 就看到了好些个身着麻布短打,头戴草帽的人缩在院墙下的阴影里,守着自己面前的木桶或者地上摆着的杂物。
想来这些就是在黑市卖东西的农户了。
叶宁的穿着打扮实在光鲜亮丽,她一出现,原本还懒懒支着脸休息的小摊贩瞬间就来了精神。
黑市不能喧哗,但这丝毫不影响想赚钱的小贩压低声音给自己揽客。
“小姑娘,买鸡不,自家养了五年的老母鸡,熬汤别提有多香了。”
“看看我这大板鲫,昨天下午刚从河里捞上来的,怎么煮都好吃。”
鸡鸭鱼肉叶宁没什么兴趣,但是她却在卖蘑菇的小摊前听了下来:“松蕈、松蕈,还没开伞的松蕈,煎炒烹炸怎么弄都好吃。”
这个小摊属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说起来能整日守在黑市的,也只有这些年纪大了,可以不用下地挣公分的老人了。
眼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些老人家里小孩和青壮要在山上找到了山货,就会让他们来镇上摆摊卖掉。
反正老人的时间又不值钱,能赶上一个月两次的自由市场最好,不用像在黑市卖东西这样还要给出一些盈利,要是赶不上自由市场,把东西放到黑市买也行,价格稍微叫高一些也不会太亏。
叶宁看着老婆婆篮子里的松蕈好像是松茸,她之前只在实习聚餐的时候吃过一次炭烤松茸。
那次是大老板请他们吃日料,店里的松茸都是切成薄片装在盘子里送上来的,一盘十片,估摸着也就一两颗松茸的量,价格却高达三百八。
当时叶宁分到了一片,或许是因为价格贵,明明都快过去一年了,她的脑子里却还记得那片松茸的鲜香肥嫩。
这会儿一下子看到这么大一篮子松茸,叶宁倒是又有些不确定了,当即蹲下身小声问道:“我可以看一下这蘑菇吗?”
老婆婆闻言笑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这玩意儿又看不坏,小姑娘你随便看。”
叶宁伸手从篮子里拿出一颗松蕈,仔细看了看外观不算,还凑到鼻子前面仔细的闻了闻味道。
不会错,这里的松蕈就是在现代身价能排在野生菌前三位的珍稀野生菌松茸。
黑市里的鸡鸭鱼肉再好叶宁都嫌重不想买,但是难得遇到一次的松茸,她却是说什么都不能错过的:“婆婆,你这松蕈怎么卖的。”
叶宁一看就是城里姑娘,老婆婆心里其实是想喊个高价坑她一笔的,不过看着小姑娘那亮闪闪的眼睛,出口的时候她还是只喊了市价:“这松蕈吃着可香了,老婆子的几个孙子孙女天没亮就上山了,一上午也就只捡了这么一篮子,你要的话,我就给你算一块钱一斤。”
说完怕叶宁嫌贵,老人有赶紧解释道:“我可不是坑你,是这松蕈确实不如其他蘑菇那么好找,就是最便宜的还是时候,卖得也要比肉贵呢。”
在叶宁心里,这松茸本来就不可能和普通的猪肉相提并论,对于老婆婆的报价也是接受度良好:“行,你这一篮子松茸我都要了,你称称看有几斤吧。”
尤利民经营黑市,也不是只知道收大家的钱,他准备了一大一小两杆秤放在黑市,就为了方便小贩卖东西的时候好称量。
原本老人想着眼前这个城里姑娘能买个一两斤自己的松蕈回去尝个味就行了,能赚个一两块钱,她这大半天就没白忙活,哪曾想叶宁一开口就是要一篮子。
反应过来后,老人连忙站起了身来:“唉,我现在就去借秤,你在这里等一下啊。”
心里惦记着自己这么大的一笔生意,老人很快就从尤利民他们看守黑市休息的小屋里面借出了那杆小称。
“八斤六两,你买得多,就算你八斤好了。”老婆婆还算实在,哪怕叶宁不认识这种老式的秤该怎么辨别数量,也能从那翘得高高的秤杆上知道对方多多地给了。
见叶宁点头了,老人又指着旁边的一篮子蘑菇问:“这些杂菌你要不要,你要的话,这一篮子我给你算两块钱。”
叶宁打眼一看,另一个篮子里面是一些铜绿菌、羊肚菌、牛肝菌之类混合在一起的蘑菇。
要是没有先前那一篮子松茸,两块钱买这么一大篮子杂菌也是很划得来的。
不过之前因为叶宁看着很喜欢吃菌子,顾骁帮着她买了不少的菌子,现在叶家的冰箱里不管是过了水抽了真空的鲜蘑菇,还是干蘑菇都还有不少,马玉书闲着没事,甚至还做了好几罐的牛肉蘑菇酱,现在叶家人早上随便煮碗面,再舀上量少蘑菇酱,就是一碗鲜香味美的牛肉蘑菇面。
叶宁回家还要走上那么远一段路,两篮子蘑菇拎着实在太费劲了,所以她也只能无奈放弃那一篮子杂菌了。
又一张大团结给出去后,叶宁得到了两张零钱和一篮子蘑菇。
或许是难得遇到像她这样出手大方的客人,所以在她提出想拿钱买下装蘑菇的竹篮的时候,老人直接摆了摆手道:“这篮子是我儿子自己砍了竹子做的,不花钱,你要的话,直接拿走就是了,”
老人怀里揣着刚到手的大团结,十分的好说话。
本来农村人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的,但是老婆婆想着家里的孙子孙女为了捡这些蘑菇在山上摸爬滚打沾了一身泥和露水的样子,琢磨着等会儿要不去买两个苹果带回去给几个小的尝尝味?
没错,就是前两天尤利民从顾骁手里买下来的那批货里的苹果。
因为这次各种商品的数量都不算太多,尤利民也就没费那劲往市里送了,自己带着手下的人在黑市卖了两天,除了奶粉价格高,大家需求量少没卖出多少罐外,其他的东西到今天基本上都卖得七七八八了。
尤其是尤利民之前不看好的月饼,十五块钱一盒,镇上那些个他平常需要陪着笑讨好的大领导,家里人一来买就是十盒八盒的买。
听说他们不但送镇上的同事和领导,就连市里,省里的关系都走动了起来。
最后那一百盒月饼,只用了两天不到就被抢光了。
昨天晚上尤利民看着装钱的盒子里装着钞票,打从心里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镇上这些大领导的消费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亚于天价的月饼礼盒,在他们哪里只要送出去能够达到目的,别说十五块钱了,就是二十五块!三十五块!他们也是会捏着鼻子买账的。
散装月饼就更不用说了,尤利民卖六毛钱一个,只比供销社的月饼贵两毛钱,不要月饼票不说,里面的馅料也是比时下市面上的月饼馅料要更加丰富和稀罕一些。
就那么一百个月饼,到货那天都没用到一个上午,就被大家给哄抢光了,要不是尤利民见这架势肯定不够卖了,规定一个人最多只能买两个,那一百个月饼根本撑不到一上午。
至于尤利民他们自己,有顾骁送的那五十个月饼,也足够分了,他不但自己吃了,还给手下的兄弟们都一人分了两三个。
总归这月饼就是应景尝个味,哪有人真能靠着吃月饼吃个饱的。
对此已经连着吃了好几顿月饼的顾骁不语,只一味地忍着心里腻味狂炫。
月饼礼盒和散装月饼卖完后,早上尤利民他们还在黑市热热闹闹地卖过一通剩下的水果。
品相好的苹果和葡萄都卖得差不多的,剩下二三十斤品相没那么好的一块钱一斤大家觉得亏,尤利民正在考虑要不要降价。
卖蘑菇的老人也是运气好,才赶在尤利民离开之前,以七毛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两斤表皮有些磕碰印记的苹果。
要知道这些苹果和葡萄,早上还是卖的一块钱一斤。
只不过表皮有点印子,又没坏,一下子就便宜了三毛钱,黑市里很多本来舍不得卖的人都抗拒不了大降价的诱.惑,多多少少都掏钱买了一些。
叶宁也是本着看热闹的心思跟着老婆婆往尤利民等人买东西的偏屋去了。
彼时尤利民正漫不经心地应付着面前的几个难缠的客人:“七毛最便宜了,这么好的水果,我拿货就是这个价,七毛我都不赚钱了,哪还能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