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只要条件允许,她还是喜欢稳扎稳打。
  第222章
  整个考试的过程都很顺利,阅卷的时候却出了点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对秦国来说,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幸福的烦恼。
  在决定此次科举取消家产限制之后,嬴政便带着王后和几个重臣,定下了录取的标准。
  这个标准定的肯定不能太高,因为出生寒门的那些,就算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有高超的天赋,在资源上始终是拼不过贵族的。
  若是把录取标准定得太高,那考中的大多都是贵族,先前特意取消资产恒定的举动,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还会激发底层百姓的逆反心理,觉得朝廷只是做做样子,说到底还是看不起他们这些寒门与庶民。
  但也不能太低了,因为这次报名参考的规模,肯定比上次大得多。虽然天下刚定,各处都缺人才,但若是一下子考上太多,朝廷也不好安排。
  郑嘉还特别提出了一点:上一次科举,蜀国那边的人不了解情况,好多已经考中了举人,在会试上落榜的学子都没好意思来。
  但随着秦蜀两国联姻,双方的学子和商人交流更多,上次科举的情况,必然已经传回了蜀国,蜀中学子蠢蠢欲动。
  ——上次录取的都是那种水平,我上我也行啊。
  因而,秦国再次办科举的消息传到蜀国,很多想要躲避战乱,或想要另找机会的学子,一定会组队来秦国参加。
  如果标准定得太低,上榜的学子中,蜀人的占比会过重。
  因此,录取标准,是经过多方考量才拟定的。
  饶是如此,等阅卷的时候,达标的人数还是大出上层意料,竟有九百八十人之多。
  这次蜀国参加考试的有三百五十人,达到标准的就有二九十个。剩下的那六十个,也只是差了一线而已。
  但凡标准定得再低一点,赴试的蜀人就要来个满堂红了。
  蜀国这边的考中比例,倒是在郑措的预料之内。出乎她意料的是中原学子,特别是那些寒门学子。
  她紧急调查取证了一番,在嬴政宣召之前,就先进宫说明了情况。
  “大王,咱们先前的预估,少评估了一类——六国贵族的门客。六国覆灭之后,好些门客找不到谋生的门路,这次科举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绝佳的找饭碗的机会。”
  虽然那些门客的才能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参差不齐,可这次能达标的,无论文武,在才能上总有过人之处。
  嬴政微微点了点头,问道:“郑卿以为,此事该如何解决?”
  他从来如此,只要认可了一个臣子的才能,就会非常放心地把问题抛给对方解决,并且用人不疑。
  也正是他这种用人态度,让郑措愿意死心塌地。
  郑措既然来面见君王了,就不可能只把问题找出来,她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录取的标准是早就定好的,就算无人泄露,这时候也不能更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今咱们大秦已经统一了中原,对国家的信誉要格外注重。若是出尔反尔或失信于民,造成的恶果是不可估量的。”
  嬴政点了点头:“郑卿所言甚是,寡人铭记于心。”
  这时,郑嘉从后殿走了过来,嬴政还特意把郑措那番话广告给了她。
  郑嘉面不改色地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丝毫没有表露自己早就学过这些。
  见君后二人交流完毕,郑措才继续开口:“不如这样,将此次达标的学子分位两等,仿照蜀国,设头一等为进士,朝廷直接授官。
  第二等为举人,可自行申请入仕,也可等下次再考进士。不过如此一来,下次考试的时间也要尽快定下,张榜之时一并公布。”
  君后二人都点了点头,郑嘉道:“如今已经统一了中原,就算我大秦要经略蜀中,有群山阻隔,就算大军在那边打翻了天,也影响不了中原的安宁。
  既然要定下次考试的时间,还不如就一次性把科举规则都完善了,让学子们和天下百姓都知道,我大秦有长治久安之心。”
  既能保证国家人才的供应,又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嬴政直接就让郑措记下,回去就办。
  郑措应喏之后要告退,却又被嬴政喊住了:“相邦,既然要规范科举,办学的事也该提上议程了吧?”
  是该提上议程了,不然再考两次科举,寒门的人才就要耗光了。到那时候,科举就会沦为贵族们的游戏。
  郑嘉回到官属之后,立刻就让人请来少府令郑嘉、国尉缭,上卿冯去疾,上大夫周鸿、钱越、冯辽,中大夫韩非、屠贾,客卿李斯、熊疾等。
  凡是她看好的人才,全都召集了过来,一同商议科举和办学这两件事。
  其实这两件事她心里都有了章程,之所以把大家都召集过来,就是为了分功劳。
  她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右相了,就算有再多的功劳,最多也就是封个爵位,加点食邑。
  而这些东西,如果后代不争气,很快败光还是好的,就怕被人盯上了,变成催命符。
  她今年已经四十多了,按照蜀国的制度,六十岁就该退下来给年轻人让位,以保证朝廷的新陈代谢。
  就算他六十岁之前一直能坐在丞相的位置上,也总有退位让贤的那天,揽那么多功劳有什么用?
  还不如分一些给有潜力的人,替自己的两个女儿赚一些香火情。
  能被她看好的都不是傻子,整场会议都是在她的引导下进行的,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她是有意分功。
  无论如何,这个情他们得领。
  会议结束之后,郑措给郑钰使了个眼色,示意她略留一留。
  “蜀国那边找你了,是不是?”郑措开门见山。
  “不错,是蜀王后暗中派的人,想让我的大女儿回蜀国去。”郑钰有些心虚,目光微微躲闪了一下。
  郑措意味不明地笑了笑:“他们两个的身体都没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孩子,除了天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两人体质不合。”
  蜀国医疗发达,特别是儿科和妇产科,一代又一代的良医投入研究,官方的医疗档案,几乎收集了所有状况。
  像这种两口子都没问题,却始终没孩子的例子,光是档案里就记载了不下百例。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双方合离,各自嫁娶。
  如今没有先进的仪器,蜀国医者也不懂什么基因,就把这种症状定义为“双方体质不合”。
  两人一直没孩子,却又不肯和离,蜀王郑锦也不肯纳一个嫔妃生育,摆明了是不想留后代。
  郑钰不是傻子,被略一提点就明白了。
  她面色一变,那点心虚立刻就化成了愤怒,咬牙道:“他们这是不想留后代,不想让自己的后人经历亡国之苦呀。难不成我女儿就活该?”
  见她已经转过弯来了,郑措也没多说,只是略微提点道:“咱们郑氏走到这一步,失权是必然的,只要你、我、王后在秦国稳住,郑氏族人就不怕没有前途。
  是顾念一时的姐妹之情,还是顾念家族的长远考虑,你可要想清楚了。芳儿是个好孩子,你不要因为心软就走错了路,害了孩子一辈子。”
  郑钰用力点了点头,躬身拜道:“多谢堂姐提点,我明白了。”
  “嗯。”郑措欣慰地点了点头,“你先回去吧。”
  目送她离去之后,郑措转身就去了未央宫。
  郑嘉屏退左右,问道:“你跟她说了吗?”
  “已经说了。”郑措道,“她就是心太软了,总共念着姐妹之情。要把一切说开,她不是蠢人,知道怎么选才最有利。”
  顾念着旧情,她还是替郑钰说了好话。
  郑嘉这才松了口气,忽然笑道:“中原和蜀中从来都是两个天下,若是这两片天合二为一,又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很期待。”
  郑措思索了片刻,发现自己竟想象不出,不由道:“果如圣王所言,人永远想象不出超出自己认知的事。”
  郑嘉哈哈一笑,道:“想象不出就想象不出,我相信,咱们两个都能亲眼看
  到那一天。”
  因为这个天下,终将在他们这批人手中,真正完成大一统。
  郑措也笑了起来:“那就拭目以待……哎哟!”
  这一声仿佛是触动了某个开关,整个未央宫内外,“哎哟”声连绵不绝。
  却是忽然之间天摇地动,所有人都措不及防被甩了出去。郑嘉年纪轻,反应快,勉强稳住身形,迅速扶住了离自己不远的柱子。
  快五十的郑措就没那么幸运了,一下子被甩到了桌案上,好巧不巧正好磕到了老腰,疼得她脸都白了。
  好在那股震荡只持续了片刻,片刻之后,震动停止。郑嘉环顾四周,发现受影响的只有人,室内一切陈设竟没有一点错位的。
  当然,被郑措撞上的桌案除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