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以他们的才能和见识,嬴政想到的那些,他们也都想到了。
戴璇出自蜀国,又在秦国做官,对两国的律法和制度都了解颇深。
若要他来说,两国律法各有优势。就像那些蜀国学子写在试卷上的一样,秦国律法适合乱世,以雷霆霹雳之势,荡平一切坎坷!
而蜀国的律法,则更适合在天下稳定之后实施,与民休养生息,保留上层利益的同时,也给下层留足了晋升的空间。
而且,蜀国也不是没有雷霆治世的时候,几乎每代蜀王上位,抓稳了权力之后,都会彻底整顿一次吏治。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政治大清洗,把逐渐固化的上层阶级打破,保证底层晋升渠道不被堵塞,让朝廷经常有新鲜血液添加进来。
若是连续两三代都是庸君,无力整顿吏治,国家的统治就会迅速衰败,阶级固化,底层困苦不堪。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朝代终结的临界点。
上层不给活路,百姓会自己寻找出路。
听了戴璇的话,嬴政倒还好,毕竟他已经从扶荔那里了解过了。吕不韦则是觉得受益匪浅。
“因时制宜,这倒是与商君之道不谋而合呀。”
吕不韦沉思的片刻,原本的为难之色一扫而空,笑问道:“也就是说,蜀国学子并不像山东六国那样,完全抵制严刑峻法,而是觉得该以峻法打天下,不能以严刑治天下?”
“没错。”戴璇点了点头,“乱世用重典,盛世就该轻摇薄赋,让百姓觉得有活下去的希望。”
“哈哈哈哈哈……”
吕不韦乐得哈哈大笑,许久之后,才转身对着嬴政一拜:“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哦,寡人何喜之有?”嬴政一时没转过弯来。
吕不韦道:“这些蜀国学子诚心修改秦律,分明是在为我大秦统一天下做准备。这正说明他们入秦,就是奔着辅佐大王一统天下来的。大王将有无数大才,这不正是大喜事吗?”
嬴政恍然,畅然大笑:“右相所言甚是,右相所言甚是!”
笑过之后,他又沉吟:“蜀国学子一共二十个,虽然个个都才学卓著,但如今都录取了显然不合适。可若是把剩下的那些放走,寡人又着时难以割舍。两位相邦可否为寡人解忧?”
戴璇笑道:“这有何难?依臣之见,不如就录取一半。至于剩下的一半,就由大王出面,聘为客卿就是了。”
嬴政和吕不韦都是一愣,只觉得遮住眼睛那片叶子“啪”一下就碎了。
——对呀,秦国虽然试行了科举制,却也没把客卿制度废除呀。
吕不韦道:“还有中原百家的学子,落榜也不都是一无是处,只要有一样特别突出的,都可以聘为客卿,将大王求贤若渴之名传遍天下。”
=====
蜀国学子的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都好办了,五天之后的清晨,由宫中甲士护送着两位上卿,把高中之人的名单贴在了城门口。
科举考试发酵了这么多天,整个咸阳城的人都知道这件大事。如今见榜单出来了,不管是走路的、坐车的还是做买卖的,都停下了自己的事,追着护榜甲士看热闹。
待两张黄榜贴好之后,两位上卿高声宣布这是高中的榜单,右边这张是文举榜,左边这张是武举榜。
大声宣扬了三遍之后,才对看热闹的人群拱了拱手,登车离去了。
但那些甲士却留了下来,轮流大声通报高中之人的名字。人群里议论纷纷,不时有人鼓噪叫好。
好些早起的考生都挤进来看榜,有人在榜上找到了自己的籍贯和名字,兴奋地喊道:“我中了!我中了!楚国陈郡陈象!”
同来的学子立刻恭喜他,还有原本和他不熟的,也都上来攀谈结交,陈象只觉得满面春风。
而他只是个开始,很快就出现了第二个:“咦,我也中了!齐国蓬莱郡申仲!”
然后是第三个:“我也中了,那不是我的名字……”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中榜学子自曝,气氛逐渐被推到了高峰。
然而这还不算完,正在众人欢悦之时,忽然有吹吹打打的声音出现在人群外。这些人个个衣着光鲜,腰间还扎着鲜红的绸带,就算隔着老远也能让人一眼看见。
他们一边吹打着手中的响器,一边往人群里挤。最前面敲锣的那个还一边敲,一天大声呼喊:“魏国安邑庞端学子可在此处?魏国安邑庞端学子可在此处?”
庞端才在武举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还来不及与同伴分享喜悦,就听见人群里有人高喊他的名字。
他疑惑地望过去,高声应道:“庞端在此,不知诸位有何贵干?”
“庞学子果然在此!”为首的举起罗“铛铛铛”连敲了好几声,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而后,那群人“哗——”就跑上前去,把庞端围在了中央,乐器鼓噪震天,庞端目瞪口呆。
为首那人确认道:“请问,您是魏国安邑人庞端吗?”
庞端回过神来,正色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正是庞端!”
那人大声道:“庞学子,我们是来给您报喜的,您高中武举第七名武进士,日后必然前程似锦,步步高升!”
一群人一起大喊:“恭喜庞进士,贺喜庞进士!”
“啊,这……多……多谢?”
头一回见这种场面,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好在与他交好的人中,有在蜀国游历过的,在锦官城见过这场面,赶紧拿出钱财替他赏了报喜的人:“同喜,同喜。诸位,这是庞进士请诸位喝茶的,大家都沾沾喜气。”
庞端暗暗松了口气:“没错,大家都沾沾喜气。”
众人又一起道:“多谢庞进士赏——”
为首的收了钱,一行人围着庞端吹了一首极为喜庆的曲子,这才退去了。
这群人刚走不久,就有另一群同样打扮的人挤了进来,一边吹打,一边高声询问:“楚国陈郡陈象陈学子何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本就是来凑热闹的人群看足了热闹。
第211章
无论文举还是武举,但凡考中的,无论名次高低,都出尽了风头。
哪怕是打着“证明自己”的旗号来考试,并声称考完之后就继续归隐泉林的那一撮,也都以得到“进士”的名号为荣。
有人春风得意,自然就有人妒忌眼红。
可秦国官府早有应对,还没等他们对考试成绩提出质疑,所有文举中榜的试卷,就都在城门前搭架子贴了出来,说是供人瞻仰,其实就是让那些落榜之人闭嘴的。
至于武举?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举都是真刀真枪比出来的成绩,而且大家伙都看着呢,落榜的那些若敢站出来闹,那就是嫌自己不够丢人。
但凡榜上有名的,策论和审案都有过人之处。哪怕有人觉得自己不该落榜,对于上榜的那些,也是暗暗认可的。
而且这并不是结束,那些优势突出缺陷也突出的,收到了秦王政亲手书写的聘书,邀请他们留在秦国做客卿。
原本因落榜而失意的他们,瞬间就觉得天亮了:怪不得六国人才纷纷向秦呢,秦王对人才的重视,的确远胜山东六国的君王呀!
至此,中原第一届科举才圆满结束。秦国不但收揽了大量的人才,还把秦王政求贤若渴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天下,包括蜀中。
嬴政特意腾出了三天的时间,分批接见愿意留在秦国的客卿,每个人都有直接和秦王对话的机会。
自恃身份的还在矜持,善于抓住机会的,已经凭借这次接待,顺利给秦王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蜀国的十位客卿,嬴政特意留到了最后,和蜀国十位上榜的进士一起接待的。
等寺人将自蜀国结伴而来的四男十六女引进来,嬴政自后殿而出。双方甫一见面,嬴政便感谢了他们为秦国一统天下操的心。
那二十个人学问有高有低,城府也有深有浅。城府浅的那些听见这话不由微微一愣,下意识看向身边最有话语权的那位。见对方始终面上含笑,情绪滴水不漏,他们也连忙收敛了心绪,跟着一起寒暄。
其实这里双方都有一个误区:嬴政以为他们想要修改秦国的律法,是认定了秦国终将一统天下;可在蜀人的心目中,一统才是常态呀。
不过这点误区,并不影响双方相谈甚欢。蜀国学子认可了嬴政的雄心和能力,嬴政也管中窥豹一般,看到了蜀国庞大人才库的冰山一角。
会面结束之后,嬴政独自沉思了半个时辰,便立刻命人去请扶荔和哪吒来。
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从前一直被忽略的问题:以蜀国的人才基数,若统一中原之后,当真能把蜀国也纳入统治范围之内,全天下的官职,会不会都被蜀国人抢走?
虽说能者上,庸者下。可若代天牧守的全部出自一个地域,不管是对君王、对人才还是对普通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