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顾至察觉到曹操那过于亲切的目光,一时之间有些恶寒:
  “主公想怎么处置公台?”
  一想到袁绍送来的两人,曹操的头又开始隐隐作疼,不适之感,与头风相比也不遑多让。
  “陈公台如此脾性,倒是难办。”
  郭嘉道:“主公既然决定既往不咎,又何须为了此事苦恼?”
  本不该为此苦恼的曹操闻言,长叹了口气:
  “当初,是公台迎孤入兖,孤方有今日。何况公台性情方正,有治郡之能,若能随我们回返兖州,处理兖州诸事,孤也不至于日日挂心。”
  人才总是不嫌多的。不管曹操收拢了多少心腹,总会有一些重要的岗位没有排上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现在,曹操只是堪堪将自己信任的人与得用的人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他官职都排给了各州的世家豪族,甚至顾不上汉朝选官的回避制度。这虽然是权宜之计,却也让曹操悬着一颗心,时时念着。
  顾至看出了曹操的矛盾,心想,难怪曹操会时常头痛。
  他不但要操心他的宏图霸业,还要每天关注着萝卜坑上的萝卜分布得是否合理,有没有萝卜长得像甜菜,萝卜有没有可能从地里跳起来造反,总是想得这么深,这能不头痛吗?
  顾至径直出言:“陈公台不愿留下,主公何必强求?”
  说白了,曹操并不是非要陈宫不可,陈宫的治郡之才也并非不可替代。
  曹操对于陈宫,除了要借助他在兖州的人脉管理兖州,更多的,应当是政治走秀,以及被叛离的不服。
  他如果能重新收拢陈宫,就能证明当初是陈宫自己走了眼,错投吕布,而不是他曹操行事有失,逼走了帐中的文臣。
  而曹操既往不咎的举措,又能向其他文武之才展现他的胸襟,展现他的宽容,一如原著中,即使张绣害死了他的长子曹昂,曹操仍“宽宏大量”地接纳了张绣。
  “此事虽‘一举多得’,但隐患重重。若强行咬下无法捕获的猎物,怕是会崩断大牙。”
  顾至神色肃然。
  他不想陈宫因为曹操可有可无的私心而丢了性命。
  不说他与陈宫也算是有些交情,无法对此坐实不理,就算只是为了试着改变“既定的命运”,他也该尝试着救下陈宫。
  “若主公想既往不咎,以示宽厚,不如放陈公台自由,任他离去。”
  这番提议让曹操沉默不语,浓眉紧锁。
  见此,荀彧亦开口劝道:
  “公台性烈,眼中揉不得沙。他本就不能接受兖州的变革,又因为许汜的缘故,得知了主公谋取兖州的打算。以公台的脾性,绝不会为了求全性命而违背本意,留在主公身侧。”
  见曹操仍然沉吟不语,似乎没有打消心中的念头,顾至想起他在原著后期一意孤行,枉顾荀彧等人的劝诫,先后逼杀崔琰、毛玠等功臣的举措,心中一冷。
  他想着无声且漆黑的梦境,想着竹简上的记载,想着荀彧的“心结”,语气也随着心中的寒意冷了下来。
  “若陈宫迟迟不肯归顺,主公莫非当真要杀了陈宫?”
  此言一出,坐在他左侧的郭嘉投来诧异的目光。
  顾至此刻的反应与往常大不相同,显得有些激烈,亦有几分躁动。
  郭嘉不知道他为何如此着恼,正要帮忙遮掩,另一旁的荀彧已先一步出言。
  “兴许袁绍早就知道主公不会杀害公台,故设下此计。”
  借着云袖的遮挡,荀彧轻扯顾至的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方才,公台一心求死,若主公逼得过紧……”
  曹操也想起刚才陈宫那慷慨激昂,悍不畏死的模样,不得不重新审视袁绍的用意。
  他与袁绍从小一同长大,对彼此甚是了解。袁绍必不可能想到这种计谋,可他的身边,同样聚焦着众多人才。
  哪怕袁绍无法尽其所用,也能通过一鳞半爪的点拨,凭借着对他的了解,设下这个陷阱。
  想到这,曹操不得不重新衡量利益与风险,过了许久,方才幽幽长叹:
  “是我与公台无缘。”
  他心中仍存着几分不甘心,想要再问陈宫一问。
  他派人将陈宫重新请入帐中。
  “公台仿佛对我存着些许误解,”
  曹操起身朝陈宫行了一礼,
  “可否留下细谈?”
  经过帐外寒风的吹拂,陈宫此刻已冷静了许多,但他的态度仍一如既往的坚定。
  “但求一死。”
  曹操无法,只得放了陈宫。
  作为兖州的属官,陈宫虽然见事迟,但他对人性与人情世故都看得十分通透。
  他早前得知了曹操的本性,明白曹操的所求,早已做好一死了之的准备。
  却没想到,曹操最终竟是放过了他。
  这一疑惑持续了小半刻钟的时间,陈宫终于想通了缘由。
  他猜到顾至、荀彧等人的劝谏,心中升起了几分感激,亦有几分物是人非的怅然。
  为了避免触怒曹操,他没有特意去感谢顾至几人,只在离开前,当着所有人的面,做了一首汉赋。
  虽然做过文官,但辞赋水平约等于零的顾至不由露出死鱼般的目光。
  荀彧心知顾至一听到辞赋就头痛,低声与他解释:
  “公台这是在向你我表示感谢。”
  表示感谢,为什么要做赋?
  顾至对此无法理解,但同行的祢衡仿佛受到了创意启发,当着众人的面,即兴创作了一首赋,言辞之清丽,语义之恢宏,听得顾至的死鱼眼逐渐变成了蚊香眼。
  另一侧的郭嘉忍不住笑了下,立刻恢复严肃的神态。
  见荀彧神情凝滞,似乎不愿将这首赋翻译给顾至听,郭嘉往顾至的所在迈了一小步,为他做起了实况。
  “祢衡在骂主公。”
  原来祢衡受了陈宫的启发,想起可以用赋这个文体来寄托情思……干脆即兴创作,把他对曹操的一百零八种不满都写了进去。
  顾至听着祢衡的“小作文”,虽然听不懂那些华丽字词之下的隐喻,但他看着其他人诡异莫名的神情,就知道祢衡这篇专门用来骂曹操的赋文,杀伤力不会太低。
  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在今天来给陈宫送别的队伍中,曹操并不在场。但以曹操对军队的掌控力,祢衡的这篇赋,怕是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会传入曹操的耳中。
  看着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作死的祢衡,顾至心中摇摆不定,难得多了几分迟疑。
  他是否要试着捞一捞祢衡?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总有一种捞了也白捞的感觉。
  正这么想着,祢衡激越的念赋声忽然一停,不偏不倚地朝顾至的方向投来两束目光。
  第127章 询问
  顾至正猜测祢衡是不是骂得不够过瘾, 想再随机挑选几个“路人”加入辱骂套餐的时候,祢衡已经将头扭了回去,继续对着不在场的曹操一顿输出。
  站在顾至身旁的郭嘉停下翻译, 食指捻着下颌:
  “这个‘大善人’看你做什么?”
  “我怎知道?”
  顾至随口回复着,忽然话语一定,看向另一侧的荀彧。
  荀彧面上并无殊异之色。
  似觉察到身侧的目光,他转过眼,心神专注地凝视着顾至。
  顾至当即道:“我与祢谏史不熟。”
  似未想到顾至会忽然解释, 荀彧短促一怔,眼中的暖色愈加柔缓:“我知道。”
  听着耳旁的对话,郭嘉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多余。
  但郭嘉从来不是自觉避退的性子。他原地清了清嗓, 紧着喉咙, 学着顾至的语气道:
  “文若, 我与祢谏史不过泛泛之交, 你可切莫误会。”
  而后,他又放沉了嗓音,学着荀彧的语气道:
  “我自然知道阿漻心悦的是何人, 无需解释——嘶。”
  一块沁着浓重姜味,裹着盐巴的梅干落入郭嘉的口中, 又辣又咸的味道直呛鼻腔, 顿时“嘶”得他说不出话来。
  看到自制梅干如此好用, 顾至满意至极:
  “奉孝别急,慢慢说,我这还有。”
  郭嘉囫囵吞下梅干, 脸颊面团似地抖了两抖,揩去被姜味与盐味逼出的泪水:
  “已知错,求放过。”
  荀彧对这曾让曹营半数人谈之色变的梅干早有耳闻, 他看向顾至腰侧的囊袋,缓声询问:
  “大公子送的梅诸,便是这个味道?”
  顾至在带来的梅干上撒料时,荀彧就在边上看着,即使没有入口,他对这些梅干的味道也算了然在心。
  “这可比大公子赠的梅干还要骇人。”
  郭嘉警惕地掩着口,只露出一双明亮的双眼,
  “明远,老实说,这是不是你刻意为我准备的?”
  依据曹昂所说,他当初买的那些梅干早已食完,这些味道更加狰狞的梅干究竟出于何人之手,根本不许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