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生小太子后疯批暴君找麻了 第60节
阿蛮点头表示明白了,却也只是轻轻在他后颈上舔了舔。
他想,自己恐怕并不忍心在阿锦的脖了上咬下去。
但那一舔,却让阮锦的后颈直接麻到了天灵盖,仿佛被触发了什么开关一样,歪头便吻上了阿蛮的嘴唇。
阿蛮十分意外,片刻后明白了,一吻唇分,他有些微喘的问阮锦:“舔那里是不是让你很喜欢?”
阮锦两颊泛红,但还是轻轻点了点头,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敏感点竟然是在后颈。
阿蛮明白了,单手绕到阮锦的后颈,摩梭着他后颈的软肉。
阮锦的脖子缩了缩,忍不住发出一阵轻吭,勾得阿蛮将阮锦转身压在了浴桶壁上。
水花哗啦四溅,溅到了屏风上,花瓣也随着水流冲了满地。
阮锦无奈一笑道:“阿蛮,小心点儿,待会儿四儿收拾的时候又该碎碎念了。”
阿蛮的胸腹紧紧贴着阮锦的后背,下巴放在他的颈窝里,舌尖一次次轻轻舔过他的后颈,激得阮锦用力握紧了浴桶的桶壁。
指甲划过桶壁的声音,让耳膜都忍不住战栗了。
阿蛮的双手覆上阮锦的,弓身和阮锦贴贴,阮锦终于按捺不住,对他说道:“阿蛮,可以标记我吗?”
阿蛮微怔,尖锐的犬齿在阮锦薄薄的皮肤上用力一咬,阮锦低呼出声,虽然知道没有流血,却还是给他一种全身战栗的畅快。
阿蛮的一条腿伸入满是玫瑰花的水中,浴捅里的水荡起波纹,花瓣随着波纹左右摇晃着,偶尔被冲到地上,偶尔被冲到阮锦的腰腹间,为这满室增添了九分旖旎,一分甜香。
第二天一早,又是忙碌的一天。
不知道为什么,阮锦虽然觉得每天都很辛苦,却并不觉得累。
可能是因为晚上睡觉睡得太踏实了,只要闭上眼睛便是秒睡,晚上一夜无梦,睡醒便有一种大脑和身体得到完全恢复的满血感。
他觉得这归功于阿蛮,睡前小度一下,的确有助于身心健康。
今日有了尉迟融的帮助,阮锦和四儿的工作便轻松了不少。
四儿一早便过来了,由于他是家里管账的,便自做主张支取了一百两银子,给这边垒了锅灶,买了几石米,一些肉菜,还有一些白面。
白面对普通人家来说都是精细粮了,虽然是没过过筛的全麦粉,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稀罕的。
四儿安排了十个人专门管灶,他自己监督粮食的取用,倒也不担心浪费和中饱私囊问题。
阮锦过来的时候,流民们刚好吃完饭,水患这几天,他们在水里泡了几天,终于睡了个安稳觉,吃了顿热乎的饱饭。
一见阮锦过来,一群人全都给他跪了下来。
阮锦心想完了,那么多人给他下跪,他这辈子算是好不了了。
他没办法一个个劝他们起来,只得无奈道:“大家不是想赚钱吗?想赚钱的就起来听听,不然我可不讲怎么赚了哈!”
众人讪讪的笑笑,一个个互相搀扶着起身,阮锦才接着道:“生病的和受伤的今天就不要参与了,赵大人又送来一些药物,待会儿大家过来领一下。剩下的人里有没有篾匠?如果有,就先来我这里报到。”
桃花县地处偏南,漫山都是竹子,几乎各个村子里都有几个篾匠。
哪怕是普通人家,也有不少会处理竹子的。
如阮锦所料,他一问完,当即有十几名村民举手,有男有女,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
阮锦对他们招了招手:“那你们就先和我去前面的院子吧!剩下的先各自回去休息,等侯四儿的安排。”
四儿一早就把做扇子的材料准备好了,都放在最前面的院子里。
那个院子没有安排流民住,当作仓库和四儿的办公场所。
阮锦把十几个篾匠请进了院子里,说道:“各位应该对竹子非常了解了,我就不多说了。其实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把这些竹子,按照图纸上所绘制的削成一片一片的薄片。四儿,你把样品拿给大家。”
这些一年就是老篾匠,想必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
四儿拿来了几把扇子,有折扇也有宫扇,折扇有大有小,宫扇有圆形,有葫芦形,还有六角形和梅花形。
这些阮锦都画了图纸,每一个步骤也都记录的很清楚。
其中一名老篾匠上前来看了一眼,问道:“郎君,就是扎这个架子和磨竹片吗?”
阮锦点头:“对,老人家能做吗?”
老篾匠抿了抿唇,只说了四个字:“太简单了。”
阮锦笑了,心想对于一直做篾匠的人来说,确实太简单了。
“那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几位先试试怎么样?照着图纸做几个,先做框架,后面的交给其他人做就可以。”
几名篾匠同声应了一声,当即开始利落的处理竹子,竹子在他们手上就像变戏法一样,很快就从一根根竹子变成了一片片竹片,又人一片片竹片,变成各种各样他们想要的样子。
也不过是片刻的功夫,几名篾匠便扎出了宫扇的几个框架,也做出了折扇的扇骨。
阮锦拿在手上一看,还真是惊讶于手艺人的能力,他们做的框架和扇骨非常结实,没比阿蛮做的差到哪里去。
又有一名篾匠道:“若是少爷想让我们在这竹骨上雕花,也不是不行的,咱们也有专门雕花的匠人。”
阮锦欣喜道:“那真是太好了!这里也有一些纹样,当然,如果你们有好看的纹样,也可以雕到扇骨上。”
篾匠们点头,又各自忙碌了起来,熟练的开始在扇骨上雕刻各种漂亮的花纹。
阮锦见状便知道,这里应该用不上自己了,他叮嘱四儿道:“你来盯着吧!最后大家做了多少成品,按照成品来给大家算工钱。做好后每样给我拿几把样品,我来对新品进行宣发。”
“宣发?”四儿一脸迷茫。
阮锦一脸神秘的轻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官道上依旧热闹如初,往来的客商行色匆忙,偶尔住店歇脚,倒是也没有影响街道两旁商户的生意。
这一点阮锦是比较庆幸的,如果官道都封了,那可能连他也没办法了。
只是单单是做扇子应该没办法保证流民们的生活,扇子毕竟是小物件儿,就算人手一把,怕是也卖不了多少钱。
他左思右想,还是得再想点别的营生。
做点什么好呢?
阮锦好得正出神,便听到九大夫从身后叫他,阮锦回头,看到九大夫正脚步匆忙的朝他跑了过来,问道:“你这是怎么了?失魂落魄的。”
阮锦回过神来,说道:“没什么,你这是去哪儿?”
九大夫无奈道:“别提了,有几个流民舍不得把泡了水的黄豆扔掉,结果吃了几天全在拉肚子,我得赶紧过去给他们开点药。”
阮锦:……
黄豆可不能多吃,吃多了不光容易拉肚子,还容易腹胀。
只是黄豆泡了水,扔掉确实可惜了。
想到这里,阮锦突然灵光一现,说道:“对啊!我怎么忘了呢?”
第74章
泡了水的黄豆虽然扔了可惜,但是可以发成黄豆芽呀!
如果泡的不算太严重,还可以用来做豆腐,其实做豆腐的成本是最低的,做出来的豆腐产出却会很高。
而且虽然有一句话是在玩笑,但阮锦觉得它其实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
不论怎么做,都有其价值,这不是一举数得的好经济手段吗?
一想到这里,阮锦便一脸开心的拉住了九大夫的手,说道:“九哥,你可真是我的福星!那些泡了水的黄豆在哪里呀?快带我去全收了来!”
九大夫不解的看向他,问道:“你……你要泡了水的黄豆做什么?这已经不值什么钱了,你就算收回来也放不住。哦,我知道了,你是想煮豆饭给流民们吃?但是也不能给他们吃太多啊!黄豆吃多了不光积食,还会腹泻,能肠胃着实不好。”
阮锦神秘一笑,说道:“那就是劳九大夫操心了,你快带我去,我自有生财之道!”
九大夫见他一脸神神秘秘的模样,也没再多问,只是带着他去了另一个流民营。
这边的流民营是赵县的百姓,而他们被泡了水的黄豆竟是赵县粮仓里的。
赵县的县令也是老熟人了,正是一开始死了八个老婆的那位李县令。
赵县受灾的情况并不算严重,但那边现在水位不低,所以不少百姓都逃来了桃花县投亲,实在无处可投的便只能住在暂时的流民营里。
九大夫远远的指了指那边一个尖嘴猴腮的中年男人道:“那里便是赵县县令李鸿,他们粮仓里应该有不少泡了水的粮食。不光黄豆,玉米小麦也不少。不过玉米不易发芽,他们等天晴了晾一晾还能要。黄豆和小麦怕是留不住,这天气,肯定是会发芽的。”
阮锦点了点头,应道:“好,我知道了,你先忙你的去,我这就去和李县令谈生意。”
九大夫点了点头,转身便去了流民营病号集中之处。
阮锦则朝李县令的方向走去,好巧不巧,赵县令刚好也在此处,两人似乎是在交流着什么。
阮锦远远的听了一耳朵,好像李县令想向赵县令借调些粮食,赵县令也在为难,毕竟桃花县这边也有不少百姓受灾。
恰好是阮锦的到来,让赵县令有了转移话题的机会,他当即朝阮锦招了招手道:“这不是阮老板吗?昨天的事还真要多谢阮老板,否则我这边还真的揭不开锅了。来来来,我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隔壁赵县的李大人。李大人,这位便是我和您说过的那位义士郎君。”
尖嘴猴腮的李鸿一看到阮锦,眼神便直了直,伸手捏了捏自己的山羊胡道:“这位郎君……看着好生眼熟啊?不知……姓甚名谁啊?”
阮锦心想,你多次找媒婆向我提亲,能不眼熟么?
阮锦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只道:“小人天生一张大众脸,大人可能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在下是蛮锦食记的老板,今天过来,是有笔生意想和李大人谈谈呢。”
李大人的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阮锦,这让阮锦极其不舒服,心里暗暗的骂了他一句:呸,老色胚。
李县令笑呵呵的问道:“哦,郎君是想做什么生意啊?”
阮锦道:“我听说赵县粮仓里的粮食泡了水?不知道有多少粮?能否卖给我啊?”
李县令闻言,看向阮锦的眼神终于不再是直勾勾的了,他皱眉道:“郎君莫不是在跟我说笑?那些泡了水的粮食,哪还值什么钱,连这些流民都不惜得吃。”
阮锦笑了,说道:“自然不是和县令说笑的,我要这些粮食,自然是有用的。既然不值什么钱了,扔了也是可惜,不如便宜卖给我可好?”
赵县令十分疑惑的看向阮锦,问道:“阮老板,你买这些粮食,是想给流民们吃的吗?这……一百多名流民,哪怕吃一个月,也吃不了那么多的泡水粮。再说了,这些泡水粮三天内吃不完十有八九就坏了。你如果买回来,也是吃不迭的。放坏了,那不就白花钱了?”
阮锦摆手道:“那自然不是,我给流民们吃的都是上好的米粮,这些泡水的粮食我自然是有别的用处。”
李县令问阮锦:“你当真要买?”
阮锦十分肯定的点头道:“当真,李大人出个价吧!当然了,有赵县令在,您多少也得卖个面子,给个便宜点的价格。”
李县令嗨了一声,说道:“你放心,就算没有赵大人在,价格也不会高到哪儿去的。那些粮我已经在想尽办法的处理了,可你也看到了,这些人吃了跑肚的跑肚,拉稀的拉稀,再不行的就腹胀,我还得花一笔钱给他们看病!省了小处,花了大处!你若是想法,那便黄豆十文一石,小麦十二文一石!”
阮锦一听,那可是相当便宜了。
这个时代的黄豆是三文一斤,一石是三十斤,也就是九十到一百文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