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上珠华 第557节
给六皇子算了一笔账,成功的让六皇子从满心欢喜的激动中抽出身来,洪长史道:“朝廷只能说是没有太亏待您罢了,王爷,您还是需要多为自己谋些好处啊。”
六皇子没有再多说。
倒是户部,忙完了跟六皇子勾兑银子的事儿,他们又迎来了老熟人-----庞清平回京述职了。
庞清平回京来,先进宫去述职。
元丰帝亲自过问了倭寇的事儿,庞清平听说了东瀛人在京城闹的事儿,也很愤怒:“这些倭奴可恶!他们最擅长装乖,实则却连心肝都是黑的!我们沿海不胜其烦!此次回京,臣便是想跟圣上请求,准许我们训练水兵!”
元丰帝皱眉:“到此地步了?”
“不止如此!”庞清平交出了一份十分详细的奏折,这是历年来江浙因为倭寇而损失的人口还有财产,他语气森然:“圣上,倭寇屡屡来犯,一是因为我朝富庶,他们要来抢,二便是因为我朝在水兵上一片空白,跟他们相差太大,也正因为如此,沈海他们这些海盗才如此猖獗,圣上,与其让沈海赚尽好处,不如我们朝廷来赚这些银子!”
元丰帝哦了一声:“如何说?”
“沈海在海上横行无忌,是因为他们有十分庞大的海盗队伍,若是咱们也训练水兵,在海上,商船便可以通行,不怕海盗打劫,而我们收拾了海盗,那又何必继续禁海呢?谁还敢再犯边?倒不如建市舶司,给朝廷收税。”庞清平侃侃而谈:“圣上,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说,训练水兵,对我们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元丰帝召集内阁议事。
萧恒也在其中。
第1268章 六十七章一流的说客
朝廷官员一时没有心情再关心十一公主的婚事了,原本还有指责苏邀的,现在也都被转移了注意力,所有人都开始议论起了另一件事-----浙江总督庞清平上书请求朝廷在浙江开设市舶司,兴建港口,开放海贸。
消息传出来,掀起了热议。
一部分人说着庞清平见还是异想天开,海上的情形瞬息万变,谁都说不清楚风平浪静的海面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前朝的时候也曾开放过一段时间的海贸,但是不仅商船屡屡出事,因为开放了海港,还招来了海盗和倭寇,沿海一带一直都不太平。
现在的倭患,大家都认定是那时候开放了海贸才引来的。
因为开放了海贸,所以很多人都在海上讨生活,久而久之,很多去海上的人干起了海盗的勾当,加入了海盗的队伍。
这是屡禁不绝的。
现在朝廷禁海,倭寇都能屡屡侵犯沿海,一旦开放了海贸,那么谁能说以后倭寇会不会大举来袭?
官员们分成了两派,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这个时候,庞清平再上了一道奏折。
他要求户部拨钱,让江浙训练水军。
户部尚书恨不得喷他一脸口水,哪怕他是平国公,也是贵妃娘娘的大哥,是十一公主和五皇子的舅舅,这一刻户部尚书也顾不得了。
先不说靠不靠谱吧,若是这奏折被批准了,那户部得给多少银子?
他连连反对,说户部拿不出银子来。
训练水军,加上还要兴建港口,这没几百万两银子是打不住的,户部哪儿有那么多钱?!处处都要用钱!
庞清平亲自往户部走了一趟。
户部尚书根本不想见他,借口自己不在,让人快点把这尊神给送走。
但是庞清平却也是有点儿无赖的,他每天都来,搞的户部尚书也不能不见了,他只好见了这位国舅爷,没好气的开口就道:“国舅爷,真不是我们户部哭穷,而是户部真没银子!您想想,全国的税收就那么点儿,去年江西湖南洪灾,河南干旱,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拨出去的抗灾的银子!还有蓟州的城防,紫薇关的堡垒,西北军的军饷,你们沿海的军饷,这都处处都要银子啊!我们户部都捉襟见肘了,你们还来要银子!哪儿有那么多啊?!”
庞清平不紧不慢的,他等户部尚书发泄完了,才心平气和的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也知道您不容易,朝廷不容易。这不是,我也是为了朝廷着想么?”
他给户部尚书倒了杯茶,自来熟的道:“老钱,我知道你难,但是,我们浙江,不只是浙江,福建、广东也难啊!您想想吧,海贸是多大的一笔银子?我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你翻一翻记录和账本,看一看,从前海贸开放的时候,市舶司每年要给朝廷贡献多少赋税?”
见户部尚书沉思,庞清平就冷哼了一声:“你不知道?那我来告诉你,高峰的时候,光是福建市舶司,就给朝廷一年六百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江西和湖南两地加起来的税收了!有这些银子,你说说,做什么不好?朝廷以后要做什么,都能富裕几分,不必这样拆东墙补西墙!”
户部尚书见他说的激动,也忍不住反驳:“这我岂能不知?可你也得分情况!海贸那得靠天吃饭,海上海盗那么多,多的是人财两失的。再说,有了港口,岂不是更方便了倭寇和海盗?我看是不行的!”
谁不想吃肉啊?可问题是,只怕是肉没吃上,还惹得一身骚。
庞清平就笑了:“所以才要建水军,才要训练我们自己的水兵,练出一批悍勇的将士,让他们去打倭寇,打海盗!那么大的海,凭什么交给海盗和倭寇去横行无忌!?若是咱们有了这些,还怕保不住市舶司吗?老钱,你别跟我装傻,福建现在一年才上交多少银子?比有市舶司的时候,少了三分之二吧?!你说说,这些银子去哪儿了?只不过是去了当地豪门手里了!朝廷禁海,他们就真的不出海了吗?别人不知道,你别跟我说你不知道!”
只是转入地下,而且还不必给朝廷银子罢了。
钱尚书一时无言。
他好半响之后才叹气:“难啊!国公爷,跟您说句实话吧,户部就算是给你们这银子,你们这主意也不成!”
为什么不成?
道理也简单的很。
没有市舶司的时候,海贸的生意就全都是福建那些人在吃独食,都是他们的,利益也全都是他们的,但是建造了市舶司,开放了海贸,大部分的银子就是朝廷的了,朝廷为了银子,自然是要给船只发通行证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是能给得起银子的,都有资格出海。
到时候,福建那些人还有什么优势?
这是在从那些人嘴里夺食,东南一系的官员一定会奋力反对的。
朝廷中的风向此时也有些苗头了。
庞清平却悠闲自在的很,他笑了笑:“别人怎么样我管不着,现在我就想跟您商量商量,让您别反对,其他的人怎么样,那到时候再说,怕什么?”
怕什么?
钱尚书不知道国公爷是不是傻了,他那些幕僚们难道是吃干饭的?
这么抢人的饭碗,谁能饶了你啊。
他摇了摇头。
而此时,庞老太爷在家里等着儿子回家,一等儿子到家,他便问:“怎么,老钱怎么说?”
父子俩之间早已经有了默契,许多事都不必多说,彼此都明白,庞老太爷知道儿子的打算,并且也表示支持。
庞清平洗了把脸,觉得喉咙里火辣辣的,这是在户部说话说得多了,光顾着说服老钱了,都顾不得喝水,他喉咙里都能喷火,急忙灌了几口冷茶,这才好受了些,跟自己老爹说:“他当然是什么都明白了,这老狐狸,就是怕惹事,所以才不同意的,我跟他说,建造了市舶司,以后户部都不缺钱,难道他不愿意?他就没话说了。”
第1269章 六十八章担心有什么用
庞清平这个主意,在京城掀起了滔天巨浪,连庞贵妃那里都有不少的贵妇上门探听消息,弄的庞贵妃烦不胜烦。她正在给女儿准备嫁妆,女儿出嫁这是大事,十一公主如今又越发的体贴孝顺,庞贵妃忽然就有些舍不得嫁女儿,每天都忙得很,根本不耐烦理会这些事。
直到上门的贵妇一个接着一个,庞贵妃的聪明才智才发挥了出来,她敏锐的意识到这件事已经超过了他们所有人所预料的范围。
她请示了元丰帝之后,回了一趟娘家。
贵妃娘娘这么多年循规蹈矩,从来不曾逾越,所以她要省亲,谁都挑不出错处来。
只是这个节骨眼,贵妃娘娘专门回娘家,总是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时刻关注这件事的人,不免就要想,难道宫里已经支持庞清平的想法了吗?
庞家的人没心思管外头的人怎么想的,贵妃娘娘这么多年头一次省亲,哪怕是再三交代过不准奢靡,可是该有的总得有,庞家几乎是全家出动了起来。
庞贵妃没有心思欣赏这些,她到了家,先去见了庞老太爷和庞清平。
见他们两个都非常镇定,庞贵妃叹了口气有些不解:“父亲,大哥,为什么你们忽然提出要训练水军,要增加军费和开放海贸?”
这事儿太大了,庞贵妃也是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这件事牵涉了多少东西。
她是担心自己大哥扛不住这个风险。
多年不见了,庞老太爷和庞清平见了她都很高兴,听见她这么问,庞老太爷笑着对庞清平道:“你告诉你妹妹。”
庞清平清了清嗓子笑了起来:“别担心,我们知道轻重。这件事,也是时候了,其实浙江富庶,可若不是倭寇每年都要来闹几回,会更富庶。哪怕就是为了百姓,抗倭也是必须的,至于开放海贸,只不过是为了让朝廷这些文官们能同意增加军费的一个理由。这件事,是我跟殿下商量好的。”
殿下?
庞贵妃立即就明白了过来:“你的意思是,你跟皇太孙商议好了的?”
原来是萧恒的主意!
庞贵妃反应过来了,也是,这像是萧恒的手笔。
她一直提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毕竟庞清平若是受萧恒的示意做的这件事,那这件事就是势在必行-----庞家需要跟萧恒靠得更近,之前她自己把十一公主的事情托付给苏邀,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但是那只是内廷,她毕竟只是一个贵妃,不能完全代表庞家,现在庞家出面,这是对双方都好的事,哪怕是对五皇子以后也是好事。
她道:“若是早知道是跟阿恒商议好了的,我也不必平白担心了。”
感叹了一番,庞贵妃也知道事情原委了,便不再多说什么。
庞家虽然在风暴中心,但是反而得到了异常的安静。
人人都跟没事人似地。
可是,与此同时,有人却像是掉在了油锅里一般。
听说要开放海贸,兴建市舶司,消息一传到福建,九大世家的人就都沸腾了。
人人都求见萧源。
萧源听说了此事,也是冷笑。
萧恒是真的觉得自己活的太久了,以为自己平定了云南,就无所不能了吗?
福建与其说是朝廷的,实际上不如说是九大世家所把持的。
他要建市舶司,那得先踩着九大世家的尸体过去。
可是,哪里有那么容易啊?
、“你们慌什么?”萧源玩味的啧了一声,见他们一个个都群情激奋,骂骂咧咧的,便挑眉道:“他说要建,就能建的起来吗?说的好似这福建他能做得了主似地。”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自来朝廷发布的法令,地方上若是不愿意遵守,那就多的是法子来抵抗。
朝廷的办法,到了福建,那也得实行的下去才行。
大家心里略微放松了些,但是难免还是担心,大家都忧心忡忡的,魏三爷看着萧源,轻声问:“殿下,咱们是不是还是该早做准备?让人上京,多去上面周旋周旋吧?”
法令若是下来了,到底是有些难受的。
到时候若是福建这边一直负隅顽抗,也就等于撕破了脸。
现如今撕破脸,显然不是那么好的。
萧源对此嗤之以鼻:“留在京城的那些人,哪些不是世家里的优秀子弟?你们自己想一想,若是能够有法子,现在还会是支持的一派占了上风吗?朝廷铁了心要开海贸,你们又能如何?”
他说话自来都不怎么好听,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