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上珠华 第456节

  众人都有心讨好,场面十分和谐。
  另一个邱夫人便笑着玩笑:“瞧瞧白姐姐说的什么话?夫人这里哪有用得着我们帮忙的地方?我们是想早些过来听戏,听说这一次夫人还请了德胜班的戏班子呢。”
  德胜班是京城出了名的戏班,但是他们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到处走,四处唱戏。
  来了云南也有小半年了,因此人人都知道德胜班的名气。
  大家都笑起来。
  苏邀在这个时候轻声开了口:“倒是真的有件事,需要众位夫人帮帮忙的。”
  经过那几天被困在纪家的经历,大家都认识苏邀了,也都知道这位县主的身份不一般,她说有事帮忙,一时大家还真的都怔住了,诧异的看着她。
  还是纪太太到底跟苏邀算是最熟悉的,没有过多思索便问:“不知县主要我们帮什么忙?”
  她没有一口答应,毕竟虽然她们都是知道家族有跟随萧恒之意,却也不能做什么主。
  其他的夫人们略微落后,也都看着苏邀。
  廖夫人垂下眼,轻轻叹了口气。
  虽然苏邀聪明,但是终究年纪还是太小了,还是有些天真。
  那么多女孩子呢,就算是本地士绅都要看萧恒和苏嵘的面子,但是要抚养这些孩子,也还是太难了。
  苏邀轻声开了口,先说了这些女孩子的情况。
  众位夫人果然惊异非常。
  纪太太也没有想到是这种事,她有些迟疑的看着苏邀:“县主,人数太多……”也不是十几岁的成年女孩子了,买回去就当是丫头用。
  小的都才两三岁呢,买回去能做什么?
  苏邀摇了摇头:“我没有让诸位夫人出钱买人的意思,我是想问,诸位夫人有没有兴趣和我合伙做个生意?”
  啊?
  话题怎么忽然转到做生意上头去了?
  大家都一时转不过弯来,惊奇的看着苏邀。
  廖夫人也不明白苏邀是什么意思,诧异的看着她,若有所思的没有出声。
  苏邀便轻声道:“我是想买些织机,开一个厂子。”
  纪太太最先反应过来,她为难的看着苏邀:“但是那些孩子们,是不是太小了?”
  第1047章 四十六织场
  众位夫人们不管赞不赞同这个主意,但是至少心里先是松了口气的-----好在苏邀不是个异想天开不知人间疾苦的,她们怕就怕苏邀张口让她们便先想办法处理这一千多个孤儿,一千多个人呢!这可不是一千多只猫儿狗儿,不管是哪一家,都一时消化不了的。
  而后便都看着苏邀。
  是啊,这些孩子们还太小了,便是开了一个织场又如何呢?难道还能让这些女孩子去当织工吗?想要靠着这些女孩子们的那点儿布料去养活她们自己,都是一个难题,更别提还得考虑到维持的这些成本和人工了。
  纪太太有些为难。
  其实她自己也是想跟苏邀交好的,也知道眼前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又是做善事。
  但是要开一个养活一千多人的织造厂,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她家里是经商的,再明白不过了,也正因为了解,所以她才为难。
  苏邀静静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她们的年纪都还太小了,所以,我的意思是,雇一些成年的女工,让她们来当织工,至于这些女孩子,可以先当学徒,学些东西,等到长大以后,也有一门可以活命的本事。”
  众人都愣住了。
  意思就是,这些女孩子们,还是要织场养活,而且还得教她们技术?
  但是,哪里有这么简单啊?
  众人不想得罪苏邀,但是都觉得她这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了,便都去看纪太太,大家都知道纪太太跟苏邀是比较熟悉的。
  纪太太也明白众人的意思,她略想了想,便沉吟着开了口:“可是这开织造厂的费用,还有人工、场地,这些暂且都不算,女工们却难找,何况是这么大的场子,要找多少女工呢?县主的好意,我们都能明白,只是……”只是如何运营,真是一个极大的麻烦啊。
  袁夫人在心里微微叹了口气,她这几天一直都在帮苏邀犯难,这么多张嘴张口就要吃饭,商贾们哪里肯承担?
  苏邀还是那副镇定的样子,她扫了众人一眼,轻声道:“殿下承诺过,杨家符家的财产,厘清之后便会悉数平分给黑山营的军户们,这些女孩子,也是黑山营的军户们的后代,这些财产,会有她们的一份。”
  这番话一出,众人都有些震惊。
  连廖夫人也震惊的看向了苏邀,皱着眉头问:“县主,这件事,是殿下亲口所说吗?”
  要平分两家财产的事,这个大家已经知道了。
  但是问题是,自古以来,家产都是给男丁继承的。
  这也是为什么女的孤儿会多出这么多来的缘故-----男孩子,叔伯总是会继续养的。
  女孩子也要分产,这便是在夫人们看来,都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事。
  再说,土人们会答应吗?
  这些女孩子每人分一些,那可不是小数目了。
  苏邀点了点头。
  夫人们便都静默下来。
  纪太太也从一开始的震惊当中回过神来了,心情复杂的点了点头:“若是这么说的话……”一千多个女孩子能分到的钱,不是小数目,要拿来开织场,也是足够的了。
  她下定决心点了点头:“若是这么算的话,那这生意,便请县主算上我一份吧。”
  那些女孩子们本身能分到一笔钱,其实苏邀已经不是担心钱的问题,只是担心这笔钱如何能保证那些女孩子平安的长大,到她们真正有能力作主的那天。
  合伙开织场,一是士绅夫人甚至可能廖夫人都会入股,也算是官家和有头有脸的人家的生意,没人敢去打这些女孩子们的主意,二来,这些女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女红和刺绣、织布,不管怎么样,以后都可能有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
  这的确是长久的安置办法。
  哪怕是她们这些人来想,也就是如此最妥当了。
  也因为如此,廖夫人看向苏邀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复杂和感叹。
  这个女孩子真是人好又心善了,能做到这个地步,便是她,也得夸苏邀一声尽心尽力的。
  苏邀见众位夫人都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笑了笑:“我只是看着她们实在可怜,再多的钱,这么多人,其实也用不了多久,让她们以后能长久的能有谋生的本事,才是真正的为她们好。至于银钱,她们的银钱,我不想拿来做本钱,因此她们的钱,我来出。”
  若说刚才还只是有些诧异,但是如今,大家却都真的是忍不住佩服了。
  一开始她们还以为苏邀是打算用她们的钱,后来知道杨家符家的钱这些女孩子们也能分一份,她们便理所当然的觉得苏邀所说的合伙做生意,钱该是用这些女孩子的安置银,可没想到,苏邀说,她们那一份本钱,她来出。
  这足以让大家知道她要开这个场子的坚定。
  连廖夫人都在心里笑了,杨家真是夜郎自大,杨青鱼跟苏邀之间的差距,何止是差在容貌和身份上?便是这胸襟和眼界,就差了不知道十万八千里了。
  她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萧恒对苏邀如此上心了。
  眼界见识到如此的女孩子,便是她这个长辈,也是会喜欢的,何况是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呢?
  她算是心服口服了,笑着开口:“既然如此,那我也得入个股了,只是这做生意的事我也不懂,还得请诸位夫人帮忙看着便是了,”总督夫人和县主都有份的场子,在场的夫人们也不可能傻的当寻常生意来对待,当即便纷纷点头,开始商量出多少银子,如何分配股份,谁家出人,谁家去找织机,一时讨论得热火朝天。
  苏邀就轻轻松了口气:“诸位夫人能够如此慷慨解囊,真是帮了土人的大忙,兴建这个织场,恐怕以后也不只是这些女孩子,就要打仗了,当地土人多有这样遭遇的女孩子,到时候我希望织场能成为一个安置的例子,虽然有慈济堂,但是光靠慈济堂是绝对不够的。”
  原来她已经考虑的如此长远,纪太太心中的遗憾更深了。
  第1048章 四十七同步
  这样好的女孩子,真是不管是家世容貌还是本事,没有一样不好的,只可惜,这么好的凤凰,也的确是该飞到更高的枝头的。
  她收敛心神,认真的听完了,有些委婉的说:“只是,就算是招收了女工……女工们的手艺也是参差不齐的……”靠这些普通的女工可不能养活那么多人还有盈利。
  苏邀早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她轻声说:“我已经让人去南京织造局请了一批人过来,她们会教授这些女工们刺绣和技艺的,只要她们好好的学,总会熟稔起来。”
  去南京织造局请人!
  南京织造局不必说,虽然自从迁都了以后,那边的各大衙门都已经成了养老的去处了。
  但是织造局不同啊,多少宫女和针工局出来的秀女去了那里,并没有跟着去京城?她们的手艺精湛,而且一个个的都是平时高价挖都挖不来的人物,如今却被请来云南!
  长宁县主真是好大的手笔!
  便是廖夫人,都忍不住激动起来。
  原本以为,这个织场不过是个给孩子们栖身谋生的地方,但是现在看来,远不止如此!
  只要把织场给维护好,那对整个云南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丈夫在任上也有几年了,一直没什么建树,哪怕是这一次打下了木桐,那也是百废待兴,而如今,若是能有一个生财的法子……她心念急转,都不等其他夫人们再发出疑问,便斩钉截铁的开了口:“县主,以后不管有多少女孩子,只要是无父无母无处可去的,她们愿意来,我们的织场便都收!”
  苏邀轻轻挑了挑眉,笑着点头。
  说完了这件事,苏邀喝了口茶,又提起了另一件事。
  相对于之前的震撼,捐银子买药材,就不过是小事了。
  毕竟捐银子是大家之前就做过准备了的,只要出银子,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这笔钱还是直接用于改善军中用水的。
  大家朕都对此没什么意见,邱夫人更是直言:“这个好办,我们家便是做药材生意的,若有需要,我们也可捐助些药材的。”
  女眷这边的宴席出乎意料的顺利,而前面男人们的宴席进展的也还算顺利。
  这位殿下的手段,从他雷霆万钧的收拾了杨参议,又兵不血刃的收了黑山营便知道了,当地的士绅,只要不是蠢的不可救药的,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跟萧恒唱反调。
  相反,他们都很乐意为殿下平乱效劳,出银子的出银子,捐东西的捐东西。
  一场宴席宾主尽欢。
  等到晚宴散了之后,纪太太回到家,便先求见纪老爷子,将苏邀想要建织场的事情说了。
  纪大老爷在一边听的情绪复杂,一时惊叹一时忍不住摇头,最终他忍不住道:“这位县主,真不是寻常人。”
  请南京织造局的人来,这一点,就是绝招了,有这一招,纪家花多少钱都觉得是值得的,其他人家里,想必也是一样。
  纪云亭就干脆多了,他直截了当的就说:“县主真是胸中有丘壑!”对苏邀的赞叹之意溢于言表。
  纪老爷子和纪太太看他如此,都在心里再一次的摇了摇头。
  真是可惜,太可惜了。
  说回正题,听了织场的事,纪老爷子忍住疲惫点头,又叮嘱道:“不管如何,这件事既然办了,便一定要办好。老大媳妇,这件事,便交给你去办了,用的人要认真仔细的挑选,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丑事来,叫好事变成了坏事,明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