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桌上摆着新鲜的荔枝、葡萄和蜜瓜。
林佩、陆洗分别坐在御屏左右。
朱昱修拿起戏本,想了一下,笑着道:“右相,今日是为你庆功,你来点戏。”
陆洗笑了笑:“臣能打赢这场仗,一靠陛下信任,二靠将士用命,三离不开林大人在后方的调度,臣本人何功之有?今日还是让林大人先点。”
林佩唉一声:“臣是来陪宴的,万不敢喧宾夺主,还是请陛下点最合适。”
戏本在君臣三人的口中转了一圈,依然捏在朱昱修的手中。
朱昱修道:“那就这出——渑池会。”
琵琶弹响,拍板赶着节奏热闹起来。
陆洗道:“想当年陛下才刚登基,四方强敌环伺,臣便是在这里说服太后按期举行朝贺大典。”
朱昱修道:“朕那时还小,全仰赖右相的计谋得当。”
陆洗笑道:“自从那次吃了亏,鬼力赤便再也不敢轻视我国。”
林佩道:“陆大人。”
陆洗回正身子,把目光投向对面。
林佩举杯:“借陛下之美意,敬你一杯酒。”
陆洗道:“林大人这是何意?”
林佩道:“先前觉得你割据地方、盘踞朔北、拿朝廷的钱粮壮大自己的私产,可这趟劳军,我见宣府军规森严、士兵与百姓秋毫无犯、各卫所秩序井然,才知道是一场误会。”
陆洗也端起酒杯:“若林大人发自真心,这杯酒得换我敬你。”
林佩道:“我不敢骗你,句句发自肺腑。”
戏台上正演着完璧归赵。
朱昱修的眼中含有泪光,当两位重臣的面只能藏起内心情感,颤着手拿起一颗荔枝。
“陛下,奴婢来。”阮祎躬身站在旁边剥壳。
朱昱修道:“右相,太祖开国封四大国公。魏国公林氏平定江南,攻克前朝都城;郑国公姚氏总理粮饷,保障三军远征;韩国公杜氏制定国策,修订律法;曹国公明氏镇守东南,屡退倭寇。但以朕看来,他们的功业都不及你,你不仅收复前朝失去的城池,还开疆拓土,直捣鞑靼王庭,如此丰功伟业受封公爵不为过,朕有意封你为赵国公,勿要推辞。”
陆洗道:“陛下如此盛誉,臣实在不敢当,说起来……臣还有两宗罪要请。”
朱昱修道:“什么?”
陆洗道:“恐怕朝中早已有人向陛下呈奏,臣临阵篡改圣意,向三军将士假传圣旨,此其一也,臣隐瞒总督府开支,以私人名义发放盐引印钞换取军用物资,此其二也。”
朱昱修道:“你回朝之前的确有不少争议,可现如今你已回京,人心正而浮言清,朕也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并不觉得有什么,该赏的还是要赏。”
林佩的眼神没有聚焦,衣袖下的手跟随戏曲敲打节拍,只在陆洗看他的时候笑一笑。
陆洗转过脸:“林大人也是这样认为吗?”
林佩微笑:“适才敬陆大人的那杯酒正有尽释前嫌的意思。”语罢,从袖中拿出兵部拟好的功劳簿呈到御前。
台上伶人唱腔高亢,琵琶扫弦如珠落玉盘。
朱昱修的手捏得紧紧的,不知觉间把荔枝都得拧出了水:“右相。”
陆洗道:“陛下,臣在。”
朱昱修道:“朕决意按军功褒奖将士,请你过目。”
陆洗接来功劳簿,没有打开,直接叩首谢恩。
朱昱修的目光转向林佩,吞咽了一下,伸出手道:“快请起。”
陆洗起身之时,朱昱修已经擦干眼中的泪水。
戏楼之中人影重重,阳光透过藻井照在珠冠彩衣之上,鲜艳迷人眼。
陆洗回头让随从端上木匣。
木匣打开,里面是兵部授予平辽总督府的调兵符节和玉印。
“北方既定,臣当归还平辽总督节钺。”陆洗笑着道,“请陛下为节省国库开支计,恢复后军都督府编制,派遣官员前往朔北建立三司,安定民心。”
听到这句话,朱昱修的手终于松开了。
林佩道:“陛下,臣今日便草拟诏书,成此君臣佳话。”
朱昱修道:“不仅是朕与右相的佳话,两位丞相各有所长,朕希望你们和睦相处,共同治理国家,一直如此,一直……如此。”
宴乐结束。
*
大戏楼檐下的护花铃一声声轻响,送左右丞相踏出皇极门。
陆洗拉了拉林佩的衣袖,问下午有什么安排。
林佩道:“去文辉阁,人都等着我呢,你去哪?”
陆洗道:“我回家,好久没见到妞儿,真想它。”
林佩叹息:“没有料到。”
陆洗道:“没料到什么?”
林佩道:“陛下居然真的打算封你为国公。”
陆洗笑道:“这有什么好意外的?陛下心里可喜欢我了,你看他刚才眼泪汪汪的样子,啧,就差直接告诉我这是你教他摆的鸿门宴。”
林佩道:“还不是你自找的,回去好好享受荣华富贵吧,赵国公。”
第105章 裂变
文辉阁的大堂候着杜溪亭、方时镜、尧恩一干人等。
林佩走进大院。
众人拥上前来。
方时镜道:“怎么样, 陆洗交权了吗?”
林佩点了点头:“平辽总督府即将改回后军都督府,明日我便唤贺尚书来商量裁军之事,今日可以先把朔北宣政之事议定。”
众人见状都松了口气。
方时镜眼里闪动水光。
他们等这一日太久了。
杜溪亭笑道:“好啊, 只要平辽总督府交出兵权, 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尧恩道:“意思是——只要他交出兵权, 私发盐引和假传圣旨之罪就既往不咎?”
林佩道:“不是既往不咎而是暂时容忍之, 年底之前你只需专心准备一件事,那就是把新修的《商律》准备好,明年开春即公布。”
尧恩道:“是。”
杜溪亭卷起衣袖, 拉开一张椅子坐下, 笑着道:“还等什么,议宣政吧。”
于染按通知的时间到, 没听见前面的对话。
温迎站在门口恭迎:“于尚书请。”
“这里好生热闹啊。”于染看了看阵仗,拈须一笑,“可要仔细说起来, 若非陆相冒着生命危险换来北方疆土的安宁,哪有如今围坐暖炉边笑谈民生事?”
众人被这话说得哑口无言。
林佩一清嗓子,坐下道:“既然心系民生, 无关的话就不要说了。”
当日, 中书省领礼部、吏部、户部议定收回朔北地权的实施步骤。
先人事, 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组建宣政使团前往地方普及朝廷法度,重考州县长官政绩,酌情任免;
后清丈土地, 整理户籍,勘察铜铁,疏通官道, 最后清点各卫所军屯田地人数,删繁去冗,分两年把军民合治的局面改回军、政分权而治。
翌日,贺之夏到文辉阁商议裁兵之事。
竹帘撩起,左侧屋的布置一切如旧。
“我不在京中之时,陛下已经提过裁撤平辽总督府的打算。”林佩四处看了看屋里的陈设,一边提醒道,“接下来做什么,贺尚书心中应该有数。”
贺之夏道:“北方军需开支过大,需要削减。”
林佩摸过书案:“听你的口气好像有为难之处。”
贺之夏一声叹息,说道:“林相,现在功还没庆完,兵部若突然开始裁军,北境那二十万大军的将领必会反抗。”
林佩道:“好,那我再宽限两月,等年关一过便开始。”
贺之夏道:“恐怕还是有些紧张,这……”
林佩转过身道:“这也不难,但凡有人敢反抗,立刻呈奏陛下,请旨降罪。”
一日之内,中书省有了主心骨,各部恢复运转。
*
兴和六年的正旦如期到来。
陆洗被封为赵国公,成为继开国四大元勋之后唯一一位破例加封的公爵。
闻远、董成、李虢、张斌被授予军功,其中不少人是第二次领赏,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原先上贺表给陆洗请功的京中官员和各地封疆之吏没有一个得到赏赐。
伴随着林佩那边大张旗鼓的收权裁兵,一场悄无声息的裂变开始了。
出宫的大道上,怨气从三三两两的官员之中弥漫开来。
——“同样是为北伐卖命,凭什么只有上前线的才有奖赏?”
——“我们出的钱不是钱,我们出的力不是力吗?”
关于朔北裁军的风声也刮到了各地。
闻远、张斌等人谢恩领赏,自觉交出军中籍册,可是董成、李虢等另一伙人不赞同,认为朝廷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卸磨杀驴,太不讲道理。
董颢进宫探视董嫣。
董嫣依然爱侍弄鲜花。
一盆金孔雀摆在榻边。
一片片花瓣如一根根翎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