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会试和乡试一样,分为头场、二场和三场,分别在三月初九,三月十二,三月十五举行,雅称“礼闱”和“春闱”。【注2】
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只要进入考场,便会断绝跟外界的一切联系,寝食都在考场中。
对于谢彦来说,会试跟乡试最大的不同便是“季节”。
乡试在秋季,天气相对凉爽,而会试在冬春交替时节,很是寒冷。
谢彦平时读书和生活的地方都有地暖,贡院中只会提供一床薄薄的被子。
这次赵氏亲自为谢彦张罗东西,让思罔和思仪从一旁帮忙。
三月初八是考试的前一天,也是考生进考场的日子。
谢彦穿了厚厚的衣服进了考场,发现除了薄被外,每个考生的考棚前还有一个火盆可以取暖。
当晚,他和衣在考棚中睡到下半夜,发现自己手脚冰凉,害怕受凉便不敢再睡,而是就着火盆取暖,身体逐渐温暖起来。
直到五更天后,方才眯了一会儿。
会试跟乡试考的内容是一样的,与乡试不同的是,第一场的考试题目是周文帝亲自选的。
不过,对于谢彦来说,只要考试范围没有变化,无论谁出题目都一样。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制义。
他翻看了题目后,并不觉得比乡试难。
这些天,他非常刻苦认真,自认为八股作的比之前要好。
但他有了明确的“三甲”目标后,一点都不敢大意。
作好一篇八股之后,他反复揣摩推敲词句,在词义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华美,但绝不以辞害意。
精益求精之下,他在大脑云空间中反复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之后,方落笔成书。
三月初十出了考场,三月十一又进了考场。
三月十二是会试的第二场。
第二场跟乡试一样,是经文五篇。
谢彦有大脑云空间加持,倒是不难。
他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故而会很认真地斟酌词句,考的便没有乡试那般“潇洒”的快,差不多是最后几个交卷的。
第三场是策问。
因为很是在意结果,他写的不像乡试那般“狂放”了,除了有理有据注重节奏之外,词句更是准确优美。
考完了三场考试,他心中依旧惴惴不安。
这是从未有过的得失之心。
他在恍恍惚惚中等了一个多月,终于等来了结果。
——会元。
整个国子监和南宫府都为之欢欣雀跃,但他却实在高兴不起来。
太长时间没有见到奕禛了,若不是可以在大脑云空间中翻看奕禛的“老照片”,定然会记不清他的长相了。
你还好吗?闲暇时光有没有想到我这个老朋友啊?
谢彦垂眸,如此想着。
第117章
喜重逢
会试考完后, 南宫瑾便让谢彦把“自己的答题”写了下来。
谢彦知道他的“执拗”,便如他所愿,把答案一题题的写了下来, 交给南宫瑾后便离开了南宫府,去了京郊的科兴园。
这几个月, 他一直忙着科考。
与此同时, 科兴园制造的玻璃镜和玻璃灯却风靡了京城。
虽然他会通过经常来往于科兴园和京城的赵辰史飞那里得知科兴园运行的现状, 但他作为科兴园的准东家,这么长时间不来这里,的确很不称职了!
到了科兴园之后, 他照例开了个科研人员和中层干部的会议。
玻璃厂房已经建造好, 玻璃也投产了……
越岱跟他汇报:“因为玻璃镜子和玻璃灯的需求旺盛, 所以我们暂且全力保证玻璃镜和玻璃灯的供应,缓一步再生产用于装饰窗户的玻璃……”
接着谢彦让他们每个人都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
谢彦非常耐心地听完了少年们自信、热血、充满干劲的汇报,心中满是感动。
前世的时候, 他作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 经常开这种会议,但感觉是两样的。
前世的会议给他的感觉, 那些人是在为他打工;如今的会议, 每个人都充满了“主人翁”的精神,从他们的发言中能感受到, 科兴园和科贸园是“我”的, 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建设好保护好它们。
这让“老人芯子”的谢彦感到非常欣慰。
他不免想到了奕禛。
当初创建科兴园和科贸园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真正用行动去创建和经营的, 一直都是奕禛!
若是没有奕禛, 所有的想法都是“空中楼阁”。
如今他能省心省力,几个月不来, 科兴园也能运行如常。
这些都跟奕禛之前在这里的苦心经营和布局分不开啊。
所有人讲完了,他作了“总结语”。
他先对大家的工作作了肯定,然后补充了一些细节和建议,最后让大家打开格局,放眼整个大周和世界……
开完会后,他“发挥”了一下自己的笔墨优势,用浑厚遒劲的正楷写下了“为大周之崛起而创造”!
这里的所有人以前都是跟着奕禛混的,如今奕禛成了太子,以后会是大周皇帝,他们打心眼里敬服奕禛,想要报效他。
在谢彦一系列的“煽动”下,少年们内心的热血被点燃了,场面有些感人……
散会后,越岱龙二以及房敬带着他参观了玻璃厂房。
越岱详细讲解了生产的流程……
为了保证科兴园研究的私密性,科贸园和科兴园虽然紧连着,但在内部是不通的。
谢彦从科贸园回到科兴园的时候,在科兴园的门口被管伯拦住了。
“太子来了吗?”管伯问。
谢彦摇了摇头:“太子太忙,没有来。”
“还没来啊……”管伯低下了头,神情很是失落。
窈姐儿从一旁走了过来,告诉谢彦:“男方已经三媒六聘的过完礼了,就等着太子为他们主婚呢。”
“只好再等等了!”谢彦说完便往科兴园走去。
“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啊?”谢彦的身后传来了管伯的叹息声。
谢彦没有回头,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奕禛!
此后,秦路的好友护卫陆陆续续地回到了科兴园,总共带来了十个“研究人员”。
越岱和龙二测试了他们,结果四个是“研究型人员”,能留在科兴园搞研究。
谢彦则亲自对其余六个人进行了再测试,发现他们各自有优点,都偏向于实干。
科贸园的玻璃投产后,很缺少这种实干型的人,谢彦便把他们安排到了科贸园,协助房敬搞生产。
谢彦安排好科兴园的工作后,便回到了南宫府。
赵氏告诉他,南宫瑾把他写下的答案给了好些人看过,都觉得答的非常妙。
因为南宫羽的选择,赵氏感觉亏欠谢彦,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注。
谢彦感受到了赵氏的情感,很是坦荡地跟赵氏强调,他对南宫羽也只是“姐弟情分”。
谢彦知道自己“应该会高中”之后,便在南宫府为殿试做准备。
殿试会考策论,而策论是他的强项。
按照以往的惯例,能参加殿试的人都会高中的,只是排名有先后。
但此次,谢彦的目标很高,他立志要前三名,便不敢懈怠。
他往自己的大脑云空间中“摆放了”这个世界好些优秀的策论。
他觉得这个世界的“文学水平”跟上个世界不能比,便挖空心思去回忆上个世界的优秀文章。
只要有点印象的,他都装进了大脑云空间中,便于到时候随时翻阅。
除了读书外,每个傍晚,他都会去“科兴园一字号”和“科兴园二字号”指导销售,检查账目。
如今两大旺铺卖的最火的便是“普通玻璃镜子”,价格亲民,家家户户都能买的起,新货一上,立即会被抢购一空。
大周上流社会的人最是注重穿衣正冠,如今出了高度清晰的“玻璃镜”,怎么少的了他们追捧的身影?
他们纷纷上门要求定制各种尺寸的镜子。
这些“讲究人”对镜框的要求比普通百姓高许多。
他们不仅要求用上好的木材做镜框,还会要求在指定的木头上雕刻自己喜欢的图案,以及镶嵌各种宝石。
对于这些有特殊要求的人群,谢彦专门让人请了画师、木匠、雕刻师给他们“量身打造”。
多了“配饰”,镜子的最终价格便很是“可观”。
玻璃灯替代了水晶灯,成本大大降低后,大众都能买的起。
所以玻璃灯也成了香饽饽。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用起了玻璃灯。
谢彦想到了建设“国家电网”。
奕禛曾经跟他说过,会永远支持自己。
他在脑子里计划着等奕禛坐上皇位后,先在京城建设国家电网,然后逐渐朝省城和州府扩建……